站內搜尋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都會台北的燃燒地圖

2008年12月24日

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給台北明天的備忘錄

(整理報導 / 王郁涵、陳依雯)

台北陸地即將被淹沒?
 全球暖化、氣候異變,台北市準備好接招了嗎?如果海平面上升,土地大量被淹沒,我們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城市生活提案呢?這是藝術作品【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透過2008台北雙年展向廣大社會發出的疑問。

 今年的台北雙年展,在全球十三件藝術作品中,有支旗幟鮮明的「綠色游擊隊伍」-由本土藝術家吳瑪悧與「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所合作的藝術計畫:【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透過展期間不斷進行、演化的議題工作坊與藝術行動,藝術家創造了一個平台,讓藝術工作者、空間專業者、環境運動團體、社會大眾等, 可以一同討論現代生活的都市開發、經濟制度、消費方式等,在氣候異變下所持續增加的環境消耗與災難。

擔任作品總策劃的藝術家吳瑪悧表示:以【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做為主題,是因為十七世紀時台北確實曾經是個湖,未來海平面只要再上升數公尺,我們身處的這座城市將可能再度淪為「一個湖」;因此以古地質現象接合全球暖化的地景隱喻,就是希望能引起關注,邀請民眾從個人觀念與生活,乃至城市規劃與治理上,試著做出參與及改變。

【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共分兩個子計畫,《台北好好吃》,以及《台北綠一點》。

一、《台北好好吃》
《台北好好吃》由藝術家吳瑪悧與OURs率領志工,邀請民眾共同參與不一樣的藝術創作--不以顏料和畫紙,而以「汗水與種子」,共同完成一件愛護地球的「藝術品」,要讓未來的台北「綠油油」並且「好好吃」。

《台北好好吃》組由藝術家吳瑪悧率領四面八方募集而來的菜菜籽志工,以實際的種菜行動回應全球暖化下的糧食危機。《台北好好吃》組表示,台灣的糧食高度仰賴進口,未來將更缺乏能源和耕地。因此《台北好好吃》從糧食危機、減碳生活與都市綠化切入,提倡「可食地景」的概念,為台北打造更多兼顧產糧、降溫、與景觀等多功能的「都市菜園」;在探討都市農耕的方法、意義和可行性之餘,也對城市發展過程中,人與土地抽離、異化的存在有所反思。

而《台北好好吃》又可分為「美術館菜園地景行動」及「綠食游擊隊」兩個階段:

一、美術菜園地景行動
「美術菜園地景行動」透過假日農夫培力課程,向民眾介紹都市農耕的作法、世界各地的糧食問題;並利用空心磚、防水布、啤酒箱等,於北美館戶外打造美術菜園,由志工自發性地種菜及輪班照料,並將相關知識和種菜心得透過部落格分享給更多民眾。

展覽執行助理范譽莉表示,考量環境影響及飲食健康,美術菜園的耕作皆採有機農法,並配合季節變化,種植適合當季生長的蔬菜。目前已辦理八場以上的培力課程,募集數百人參與培訓或投入志工行列,並舉辦收成派對和心得分享會,反應熱烈,顯現市民對於種菜有一定的需求和興趣。志工之一的北藝大藝管所學生謝佳佑也認為,志工的心得分享既廣且深,從童年記憶、園藝治療、農業政策、甚至國土規劃都有人提出討論,讓她十分驚訝且獲益良多;而志工陳筱芸、王若璇則是在兩場收成派對上當起大廚,以菜園收成所製作的沙拉、點心、咖哩飯和香草茶深獲眾人好評,以美食為種菜行動再添誘因。

另外志工李秀蓮認為,由於「美術菜園地景行動」將「菜園」呈現於「美術館」這樣一個特殊的場域中,讓民眾在雙年展期間可以看到自己親手栽培的蔬菜,從種籽逐漸舒展成青翠的綠葉;還可以將收成的蔬菜帶回家,把藝術展覽品放上餐桌吃進肚!這樣的操作既顛覆一般民眾對美術館這類現代性公共設施冰冷、無溫度的印象,也讓參與民眾對於「藝術」有了不同的認知與討論。

二、都市綠食游擊隊
相對於「美術菜園地景行動」的基地受限於美術館,「綠食游擊隊」則希望將種菜行動擴展至更多社區,鼓勵合適的市民團體及鄰里單位,將閒置的社區空地、城市角落、陽台頂樓等,改造為一畝畝的景觀菜園。目前所選擇的公共試辦點為新莊的「樂生療養院」,於11月30日吸引許多台北市民、新莊居民、鄰近大專學生,甚至桃園的民眾專程前往樂生參加培訓及種菜;其它洽談中計畫的尚有台北縣高灘地縣民農園、吉林國小等地點。另外「綠食游擊隊」也發送免費菜苗供民眾帶回自家種植:例如12月6日全球抗暖化大遊行時和中原大學景觀系合作,以兩千株芹菜苗為現場帶來盎然綠意,以及雙年展期間將累計送出五千株菜苗等…期待為暖化陰霾下的灰色水泥叢林,注入更多的驚喜和生命力。

生態城市必修的營養學分

負責展覽執行的OURs執行秘書陳依雯表示,《台北好好吃》在雙年展展期結束後仍將努力提倡各種後續計畫,將食物生產帶回都市、帶回生活的鄰里;但是坦白說,要上個幾堂課就學會都市農耕的知識技術,是不太可能的,這得要長時間的體驗以及不斷地學習,所以OURs只是透過這次展覽提供管道,讓更多人去接觸這些老師和網絡。且既然形成了這樣的社群,如何保持種菜並分享經驗,一方面也把生態城市的議題拉出來交流討論,是很重要的挑戰;因為人要面對環境的各種課題需要集體智慧,如果不同領域的專業者只憑各自的認知在回應大環境,也許解決一部份的問題,但也可能產生更多新的問題。

二、《台北綠一點》
OURs邀請四所學校的師生,針對全球暖化下城市發展與生活的新議程,透過生態北美館(eco-TFAM)、自行車樂園(Bike Paradise)、農園城市(Farm City)、
水台北(Flood Taipei)等四組議題工作坊,提出具省思與實踐性的方案,讓人們重新審視台北城市規劃的各種可能。

1.生態北美館(eco-TFAM) 
 你可曾想過台北市立美術館,可能是暖化的幫兇,卻也可以是降溫的高手嗎?
 由淡江大學建築系的黃瑞茂老師所率領的<生態北美館>工作坊eco-TFAM組表示,在氣候異變下,「熱島效應」正是台北市的核心議題。隨著盆地內蓄熱量的連連增加,台北的氣溫屢創新高,曾一度發燒到38℃。於是他們檢視台北市的公園闢建與使用的歷史,無一倖免地,那些從日據時代就劃設的公園,居然大都在戰後便宜行事的政策下淪為公共設施用地,做為美術館、活動中心、學校、運動設施、小巨蛋等等。於是eco-TFAM組發覺北美館也位在「第一號」圓山公園的所在,在策略上就成為改造美術館行動的第一步。

接著eco-TFAM組進行美術館使用經驗的訪談,訝異北美館「毫無人性的」辦公空間,連基本通風採光都沒有。於是eco-TFAM組提出了「生態設計」做為改善北美館建築環境的回應。希望藉由提案,來幫北美館大改造,解決近在咫尺的問題,包括北美館西曬與通風採光,也改變美術館的定位與市民活動性質,例如作為「城市美術啟動器」,回應休閒的都市需求;或是回應基地周邊的種種條件,例如接近水岸的機會、美術公園的改造、周邊公園的串聯機制等等。

淡江大學建築系黃瑞茂老師認為,北美館以現在的能量足以擔負整個台北城市的藝術發展的推動機制,所以所謂「北美館改造」不一定是一種增建的行為,eco-TFAM組大膽建議北美館拆除一些東西也許會更好,更可以讓美術館可以成為台北城市的生活世界的「生態」想像與行動的「啟動器」。

2. 自行車樂園(Bike Paradise)
腳踏車環島、腳踏車專用步道、腳踏車上捷運……如果再加上「美術館騎腳踏車」呢?
實踐大學建築系邱詠婷老師帶領<台北綠一點>工作坊Bike Paradise組好奇的提出疑問:「往來北美館看展覽的民眾,都是如何來到北美館的?」生活在台北,可以選擇的交通方式有很多種,最簡單的是步行,也有高污染的機車,若是和全家人出遊則可能選擇開自用車,大眾運輸網絡非常發達的捷運和公車,也是許多人的選擇,而近期掀起的「腳踏車熱潮」更是日常生活中特夯的話題主角!

參與設計的實踐建築系學生顏宏霖談及作品的呈現:「我們選擇在美術館設置了一台腳踏車供觀展民眾試乘,因為即使騎腳踏車已成為了一種普遍的運動方式與交通工具,但對於許多人而言,騎腳踏在城市裡漫遊這種經驗,還是僅止於想像,而若想在這交通繁忙的台北城裡,不慌不忙、並悠閒的在大馬路上騎著腳踏車,似乎也只能是一種願景,所以我們建造了一個裝置,讓觀看的民眾彷彿置身於大城市裡,並騎著腳踏車!」另一位學生林意婕則表示:「展間中所播放的影片試圖告訴大家,藉著騎腳踏車的觀看方式,來重新閱讀這個我們所熟悉的現代城裡被遺忘的故事,重新看見存在於城市中的一些勞動者或弱勢,藉由和他們相同的速度(拾荒者通常是騎腳踏車)來「看見」他們。再者,想要告訴大家的是-騎腳踏車的另一個族群,享受生活的『BIKER』,他們開著汽車,到了陽明山腳下,把「身價昂貴的腳踏車」卸下,開始享受下班後的LOHAS生活,騎著腳踏車,朝著山頂前進......」

生活在城市空間的民眾,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總面對著各種不同的選項,Bike Paradise組從「腳踏車」來開展更多的可能與想像,希望民眾在騎乘美術館內的腳踏車之後,代替我們走向戶外,用腳踏車征服這座城市,也試圖反思都市的總體生活型態規劃。

3.農園城市(Farm City)
 你可曾想過,我們每天吃的食物從那裡來?運送了多少旅程才到我們的餐桌上?
 中原大學景觀系的喻肇青老師所帶領的<農園城市>工作坊Farm City組認為,現今的食物生產耗費過多能源,而運輸過程更製造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這就是所謂的「食物里程」。因此減少二氧化碳的生活方式最便利的手段,就是減少不必要的運輸。而自己種菜,種在生活周邊任何可能的土地上,不僅減少食物里程,更形同創造與收復更多土地,並體認土地的多元價值。

因此Farm City組發動「吃掉CO2-再現台北的土地生產力」綠色藝術行動,以中原景觀大一的學生為主,利用週末巡迴台北市街頭發送菜苗、宣導減碳;而中原大學景觀系喻肇青老師表示:種菜跟種樹一樣行光合作用,可以產生氧氣、綠化城市景觀,還可以降低食物里程、並生產人所需的營養!除了省錢、環保、健康更不擔心農藥,這就是「低碳生活的第一步」。

中原大學景觀系馮天蔚老師補充,Farm City組從九月份就開始在學校育苗、打造人力拖車。十月份的每個週末,都不辭辛勞拉著小拖車載送自己培育的菜苗巡迴台北市十二個行政區的街頭,以隨地擺攤的方式宣導「吃掉CO2」的主張,願意簽署支持此理念的民眾即可獲得免費菜苗、土壤回家種植;而收到菜苗的市民會填一張小小的回條,註記這棵菜苗將會在哪裡被種下,大學生們把這些回條捲起來放回育苗盤送回北美館,如今在展場約累積了數千張的回條,這視覺作品背後代表的是:苗盤中原來的小芽兒,現在都已經是亮綠茁壯的、可食的、健康的蔬食。藉此鼓勵更多市民,其實在生活實行蔬食減碳並非想像中那麼困難!

此外Farm City組還發表了一份共同感想,提及行動過程中曾遭遇在捷運站擺攤被站務人員驅離、在廟前集結人群被廟方怒斥、在市場發送免費菜苗被小販白眼等經驗,令人難以忘懷;但是有更多民眾、計程車司機、外國觀光客、社區媽媽、大樓警衛伯伯、路過的機車騎士等,都願意停下腳步聆聽宣導,表示支持,雖然只是一株菜苗、一張傳單,但都讓這群外縣市來的大學生們感動在心頭,因為他們相信彼此的小行動將可能改變台灣首善之都的未來。

且Farm City組在過程中意外發現,有滾輪的自製小拖板車,成為「菜苗族」在市區流動很重要的媒介--被驅趕的時候,得以快速、瀟灑的轉換到另一個地點!同時大家也不忘提及小拖板車的最初發想,是一片片承載著青翠菜苗的一種「交通工具」,也是藝術家夢想台北市的Parking都能變成Park的另類「綠色交通」!

4.水台北(Flood Taipei)
如果有一塊農田,在淡水河邊,要被開發成生技園區;卻因海平面上升,反而要將地面填高六公尺去作開發,是不是挺荒謬呢?而這正是北投區洲美地區正面臨的問題。

由實踐大學建築系曹羅羿老師所帶領的<水台北>工作坊Flood Taipei組,利用台北市北投區洲美地區新都市計畫案做為「水台北」主題的研究對象,突顯台北市現有僵化之都市規劃體系,在地域性、社區參與以及全球氣候變遷等諸多迫切性議題上,無能也無意面對處理的現實。依照台北市政府的規劃,洲美地區即將於明年(2009)一月起開始進行第一期地上物拆除的工作。Flood Taipei組藉由工作坊與作品呼籲,拆除雖迫在眉睫,但形勢仍有可為,希望喚起大眾參與關注洲美未來發展。

實踐大學建築系曹羅羿老師表示:Flood Taipei組的工作坊中,透過組內小競圖「水鄉澤國─水台北的交通工具提案」,激發小組成員想像力。學生從基地觀察、閱讀相關文獻入手,透過資料的整理分析、圖繪,了解歷史上與空間上洲美地區與相關水系(舊雙溪,基隆河)間不可分割之密切關係,同時亦透過洲美新都市計劃之剖析、國際相關案例之了解研究,進行學術上、專業上之解祕。三年級組另透過「野舞台」設計案的設計操作,重新探訪屬於洲美原生之野性活力。而四年級組則即將以楚辭「九歌」*做為設計子題,進行最終之作品創作,讓作品重新勾串起此一古老神秘的詩意連結。

Flood Taipei組希望觀眾能從作品中感受到今日的洲美、明日的台北。這些實踐大學建築系的同學們認為,洲美今日所面臨的衝突困境,其實正是台北城市發展的具體病徵,竭澤而漁式的發展是否仍是城市發展不可明說的秘密?除了創造性的破壞,Flood Taipei組試圖找到能走出城市發展的另類道路,並透過此次的展出,為歷史見證,記錄下參與的人曾經擁有過的片刻美好。

註:九歌相傳為屈原所創作,屈原(水仙尊王)則為當地代表性神祇

給台北明天的備忘錄
 受邀與藝術家吳瑪悧共同擔任作品策劃的OURs理事彭揚凱表示:在本屆雙年展即將結束之際,「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更籌備了一個工作坊成果及未來行動記者會,透過記者會與論壇,探討現行都市政策即將帶給台北的影響,並以戲仿政策行銷的口號與吉祥物,預告後續的公民行動計畫-在鐘聲響起之前,就讓【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為台北的明天預留一張備忘錄吧。

附註:
1.【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官網:http://interart.nknu.edu.tw/TaipeiBiennial/index.html
2. <台北好好吃>—Edible Landscape Taipei:http://edibletaipei.blogspot.com/
3. <台北綠一點>工作坊--Eco TFAM:http://www.wretch.cc/blog/bikingtaipei
4. <台北綠一點>工作坊--Bike Paradise: http://www.wretch.cc/blog/bikingtaipei
5. <台北綠一點>工作坊--Farm City:http://tw.myblog.yahoo.com/cycula-eatupco2
6. <台北綠一點>工作坊--Flood Taipei :http://floodtaipei.pbwiki.com/FrontPag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