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茂(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
近日台北市政府對於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中的明日世界館因為內裝完成而未使用,被批蚊子館,市政府將責任歸咎於民間團體要求保護樹木而變更設計延宕開館。本人身為當時民間團體參與者一員,認為此說法有失公允。因為民間團體首次辦記者會是2009年4月1日,要求市政府變更設計以免荒謬的「移樹種稻」設計破懷基地生態,同年6月6日客委會則在輿論壓力下允諾變更設計。因此,市政府官員將因為變更設計而耽擱一年的帳算在民間團體頭上是很不負責任的。
其實此個案最為荒謬的是客家文化公園的整體設計,而非個別場館。到目前為止民間團體仍對於客委會所提出的變更設計相當不滿意。當時在民間團體與居民要求下,此公園設計曾重回都市設計委員會,會中有專業委員就主張這一片已經成林的區域應該保留,不應施作工程;何況依據客委會所提出的設施需求,在既有已經開發、沒有樹木的基地上都可以被滿足,所有額外的移樹都不必要。
「台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為原「台北市兒童交通博物館」園區改建,原預計移植園區內269棵樹木,並建造巨大跨堤平台、穿越公園的自行車道、人工梯田與茶園等。在社區居民主動要求參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市府設計圖中有許多荒謬之處:「移樹種稻」、「設置耗水的茶園與人工梯田」、「興建一座小學操場般大小的跨河堤水泥平台」、「路徑極不合理的自行車道」等等,最嚴重的仍是簡單的空間需求卻要移植269棵樹。後經生態、景觀與法律等不同專業的民間團體共同合作,先引起網路連署與媒體輿論,連幾位社會敬重的客家領袖也站出來呼籲不要移樹。大家不斷爭取和市府對話協商的機會,在林建元副市長的協調下,客委會才允諾進行設計變更。但是二個月後提出來的所謂變更設計,「稻田」消失了,卻見仍屬農家樂想像的「水田」出現了!誇張的是,在夏日缺水時水田仍要佔用自來水資源做為灌溉用水,這是一個合理的設計嗎?
甚且,由於那座國小操場般大的跨河堤水泥平台是郝市長參訪東京「六本木」後的政治交代,於是客委會明顯以政治優先,罔顧都市設計委員會在內的專業意見,一再堅持這個平台的施作,也就無論如何需要移植一片樹林。如居民所稱呼「這片猶如夏日刑場般的水泥平台只是一個穿越的走道,有需要大到可以在河堤上辦活動嗎?」最後在民間堅持監督下,跨堤平台規模才縮小為三分之一。
再例如,兒童交通博物館原有的基地上就有一條保留完整的、有坡度的縮小版快速道路基址,可以挪作為自行車道,不用改變太多地貌就可以將高程提高到堤防線。但是客委會的設計是另外選擇一條需要移植三十幾棵樹的方案進行自行車道的施作,以致整體園區最終仍移了84棵樹。上述種種設計決策皆可說明這些被移植的樹是非常冤枉的!
台北市南區因為兒童交通博物館經營不善,經一段時間閒置,基地上意外發展出一個穩定完整的生態體系,可連結都市藍綠帶,這在密集發展的都市空間中是多麼的不容易。
但客家文化公園變更設計後,客委會先是逕行施工,沒有遵循協商的承諾,邀請民間團體參與進行生態監測的工作,也不再提供相關圖說資料。如今市府樹木保護主事者之「文化局」不僅毫不檢討市府團隊荒謬的設計對於生態綠樹及市民記憶的損害,更將責任歸咎主動關心的市民,顯見北市府毫無與公民社會良性對話的態度,令人痛心所謂台灣首都政府,如今對於生態、民主、文化的價值究竟何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