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都會台北的燃燒地圖

2009年8月11日

熱島效應下的台北生態敏感地圖

台北都會燃燒地圖—牠的身世系列
熱島效應下的台北生態敏感地圖
OURs報告20090811

倫敦以「2012」個都市菜園回應2012年奧運聖會
「要讓奧運不只是一場為期兩個禮拜的體育盛會,而是全世界的環保楷模!」這是籌備2012年世界奧運的英國籌委會所立訂的目標,要以最環保的技術建蓋這次的奧林匹克運動大會。
  環保奧運計畫裡面包括:因應奧運興建而拆除的建築物將會回收90%,運動設施建築材料有20%會回收再使用;而奧運期間所需求的能源有50%來自可循環的自然資源,像是風力、水力、太陽能等;奧運興建過程盡量使用耗費燃料較少材料運輸,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50%…等,無論是最高資源回收率、材料再利用、最低廢棄排放,通通符合綠色環保標準。賽事的參觀者需要配合倫敦奧運的綠色計畫,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騎腳踏車和親自步行前往,奧林匹克公園設置長達50公里的單行車專用道和人行步道。

「倫敦市長強森,向外界宣告要在2012年,也就是倫敦奧運到來之前,在倫敦市內找尋2,012塊土地(包括屋頂、校園等可使用的空間),給倫敦市民種植蔬菜,願意參與這項活動的,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都可以獲得市政府實質的協助,大約八萬七千英鎊的經費,一起把廢棄不用的空地,轉變成綠油油的菜田。讓他們可以生產出健康美味的蔬菜。」(2008-11-06 20:00,公視晚間新聞)

台北辦2010花博會「砍樹移樹1168棵」2010台北市花博會第一個讓社會大眾有認識的消息是:
「---台北市政府為舉辦國際花卉博覽會,欲移植1168棵分佈在大圓山地區的美術公園及中山公園的樹木,目的只為興建使用為期半年的水泥展場。」
「蝴蝶不見了!」
「剛走過來,發現社區的街角空地被改造了,插上台北好好看系列的說明牌子。改造完成之後,幾棵原本蝴蝶可以停留的植物已經不見了,變成為一座小土丘、廊架與二把鐵製座椅。原本社區中飛舞的蝴蝶不見了!」(2009.0801)
一位參加台北市青年規劃師培訓的學員這樣講著最近社區的經驗。
台北都會區中不斷上演的「黑色鬧劇!」
台北市這幾年透過幾個國內外的研究提出「生態台北」的計畫,也積極舉辦「2010世界花卉博覽會」,台北縣也一直以「大河之縣」作為施政主軸。但是種種的不當政策與建設,背離節能減碳的作為仍然不間斷的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世界中,「與災難共生」似乎是盆地居民的宿命。
氣候異變的講法雖有不同,但是「氣候爆烈化」已經從個案開始跨越警戒線,從特殊演化成為常態。台北盆地的水泥化所加重蓄熱效果,「熱島效應」已然成為它的脆弱的體質,種種現象不斷出現,驟雨考驗著都市排水的功能,陽明山的霧線消失,登革熱的警戒線北移恐將再現「圍城」的恐慌,開放空間的都市防災考量,等等議題正考驗著城市的應變能力。
讓台北逐漸變成一個畸形成長中的怪獸。透過地圖的真實呈現,我們一起追蹤紀錄這個怪獸的生命史,當然的目標,是希望遏止怪獸的持續成長。

「熱島效應」
都市地區的地表水泥化缺少水氣蒸發的可能,改變了環境自然的溫度調節功能。反觀在郊區,早晨的太陽蒸發凝結在植物葉面與泥土表層露水,這些露水部分就被建築體直接吸收,降低了空氣的溫度。由於都市大量開發過程中,地下室超量開挖(比建築物的地面層面積還大),都市中泥土與植物覆蓋的面積減少,加上都市空間所採取完全不透水的人工地盤,更徹底阻絕了地表水下滲,以及水氣與土壤、大氣之間的熱交換。
都市地區排水良好,這使得原本應儲存或蒸發的水分快速的從水溝流失掉,蒸散量也顯著減少。加上都市中大量的使用與交通等等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嚴重,且都市中的建築大多為容易蓄熱能的水泥量體,對於微氣候風環境有著阻擋或減弱的作用,皆不利於地表散熱的進行。
持續溫暖化的都市氣溫在周遭低溫郊區的背景襯托下,有如一座發熱般的島嶼,此現象於氣象學上稱之為「都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當都市環境沒有一套對策以減緩「熱島效應」時,不只是建築物外部空間過熱乾旱的情形將日益嚴重;相對的,如何抵抗室外環境暴烈化挑戰,才得以維持室內環境基本舒適度,人們只有採取將自己與外界隔離的模式。於是大量的冷氣使用,熱氣直接排入都市空間中,更加強都市空間的溫度。因此也浮現另一個議題。
在冷氣的協助下,我們可以暫時避免掉戶外高溫的不舒服感。但是長期下來,冷氣可說是室內空氣有機物污染的幫兇。在冷氣啟用的時候,會把窗戶關閉可以增加制冷的效果,減少冷氣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但同時也減低了室內空氣的流通性,使室內裝修建材日日夜夜所肆放出來的有機物質不易驅散,而慢慢地積存下來。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室內空間中將出現種種慢性病,這將是個人與國家重要的財政支出。

台北盆地的體質
台北的盆地地形也是需要一套特殊的機制以減緩「都市熱島效應」的作用。台北市市區內密集的建築基地環境規劃配置阻礙了都市整體散熱的功能。台北市像是個高度運轉的大型機器,除了必須服務市區內所有的機能需求之外,更需負擔由外縣市進入市區的經濟活動所產生的交通及環境衝擊。因此多年來整體活動所產生的熱負荷累積於台北市這有機發展下的都市環境。台北市微氣候環境的優劣取決於都市風場狀況、環境濕度水蒸氣循環場狀況與公園綠地面積分佈狀態。

風道
臺北盆地本由淡水河與基隆河形成二個主要的風道,但是環著河邊所填築的堤防成為風作用的阻礙。另外,良好的都市通風路徑,必須有賴土地使用分區與都市計畫規章於空間象度的考量。從過去台北市對於土地使用分區規劃乃建構在二象度觀點,在缺乏空間象度考量因子的都市計畫策略下,尚未對立體都市風向空間路徑考量,造成不當建築量體配置而成為阻礙都市風場通風散熱機制下最大的原凶。

地表透水與保水
地表滲水保水機制有賴於法規制度面細部計畫實行與工程施工管理以回復原本自然水循環作用;都市綠塊的規劃與設計施工亦有賴法令章程的增修與監督才能真正賦予公園綠地的實質貢獻。
台北市為改善都市下水污染河川問題,積極進行地下管線埋設,統計至2005年其家庭污水接管率已達77.13 ﹪,雖能有效抑止日益嚴重污水污染河川問題,但卻使得民眾有著錯誤的保水觀念,認為所有的水包含雨水、中水皆應迅速排離基地,以致造成都市地表乾燥化問題。再者從都市地表喪失有效滲水面,影響日夜因溫差作用產生的水蒸氣循環機制以致造成溫、濕度的失衡這現象來看,都市地區長年處於低濕、高溫的狀態也使的原有植物面積、昆蟲生態棲地基盤的巨大改變。況且在人行道、柏油路面、水泥地、公、私立停車場乃至於許多休憩場所和公家機關、都市廣場,對於綠建築環境保水指標尚處於推廣階段,因此對於保水設計、透水、貯流施工均相當不足。

不只是美化,而是生存之道:「生態敏感地圖」行動
而如何加速透過環境經理過程,讓都市環境在都市計劃、都市設計、都市景觀設計、建築環境計畫、建築體綠化生態回應機制下提出更多可行之對策,將成未來都市建設之必然思考方向。
過去的都市發展是基於將土地當作一種建築「資源」與「潛力」,追求最大的利潤,在台北的都市發展過程,依應台灣經濟發展的軌跡,政府、專家與投資者告訴大家是一張「基於土地開發利益的的都市發展」圖像。榮景不在!近年來台北人口已經呈現負成長;因此,目前只有「豪宅」能夠在這個都市中被推案,我們的政府無法抑制這種失控的都市發展,反而成為操作機制的一環。這種基於「衍生性商品」的價格戰只能生產這種不合理的產物。
因此我們基於對於都市價值的追求,提出「生態敏感地圖」來取代「基於土地開發利益的的都市發展」圖像的操作,以找回城市的價值,同時以回應氣候「暴烈化」的速度。這樣的工作並非只是研究的議題,而是需要從靜態的藍圖式都市計畫分區計畫中尋找可以調整的空間策略點,行動在於從都市的大架構連結到生活空間中的路徑。這個我們原本期待政府可以帶動的生存戰,確是在不斷的要求對話中感受到極大的挫敗!
因此「生態敏感地圖」不只是一張計劃圖說,它可以是行動、在地智慧與創造機制的熱情:
市民自為的「行動」
像是綠色生活的行為地圖將這個城市街區中所分佈的都市農園、農夫市集、有機飲食、、、等等串起來。像是各種社區生活空間中所發生有趣的改造城市空間的成果,例如「把蝴蝶找回來!」的社區公園改造;一家家由自己打造的商店或綠色的住家、、、等等。

「地方智慧」的累積
參與不只是一種「賦權」,同時也是一種向生活者學習的智慧。「模式化」、「口號式」、「恩寵式」與「主題式」的非理性的都市治理已經無法回應進步社會民眾的期待。台北社區參與議程已經有在地民眾提出「環境治理白皮書」取代政府與專業委託研究的案例。

「監督」的機制
藉由資訊公開,記錄在「生態敏感地圖」上的種種有意義的物件,就像是「針灸」的穴位一樣,來守護在生活世界中僅存的美好事物。我們可以用來探問政府不當做為的年度排行榜,連結民間社團進行評比,可以每一年公布一張地圖以檢驗地方政府的作為。這就像小孩子們公布「泥巴地圖」來控訴大人世界對於都市空間的任意非為!

台北市在未來的環境規劃策略應是朝向回復原本盆地「綠手指與藍臍帶」所建構的自然環境基本面上,讓生物棲地再次回到市區,在微氣候環境謹慎的維持下以修補生態願景。我們所期待的是一個個有計畫的、溝通的、協調的、參與的、原生的、細緻的、有價值的、成為網絡的生態城市計畫的推動。

台北大串燒--台北的燃燒地圖工作坊2009/08/11

台北大串燒---台北的燃燒地圖 工作坊Taipei is Burning charrette
—藝術工作者、環境運動者與規劃者一起面對面

1989年八月,數萬人聚集夜宿忠孝東路,抗議飆漲的房價讓小市民成為無殼蝸牛一族;2009年八月,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造成50年來最嚴重水災,凸顯環境暴烈化與治理失靈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從都市住宅到環境災害,20年來我們的都市發展如何走到今天?政府年年投入大筆治理預算,但環境體質改變了多少?我們的公民社會又如何回應?除了從環保、規劃的角度,是否還有其他的領域、創意可以投入,共同尋求新的策略與行動?

因此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主辦台北的燃燒地圖工作坊,邀請藝術工作者、環境運動者與規劃者一起面對面,以大台北都會為起點,共同探討都市發展的課題。

活動主辦:都市改革組織OURs
活動協辦:台北國際藝術村、燃燒地圖環境聯盟、綠黨、崔媽媽基金會、湳仔溝水岸聯盟、客家公園郝好做聯盟、松菸公園催生聯盟、江翠護樹志工隊、青年樂生聯盟、Peopo公民新聞平台、台灣土地倫理發展協會、

活動目的:
去年台北雙年展由吳瑪悧 + OURs共同製作「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討論在氣候異變下,城市發展的未來。在無殼蝸牛運動20週年之際「台北的燃燒地圖」將延伸探討當前大台北在都市發展中的急迫課題,邀請藝術工作者、環境運動者與規劃者一起面對面,希望透過對於相關議題的認識與討論,形成一個跨領域的夥伴團隊,一起提出對於生態城市的願景。

活動時閒:
2009/08/11,6:00-9:30pm

活動內容:
主持: 吳瑪悧

Part 1 演講
黃瑞茂(OURs理事長): 熱島效應下的台北敏感地圖
潘翰聲(綠黨秘書長): 地球暖化下的台灣:加害者兼受害者
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無殼蝸牛運動20年回顧

Part 2 燃燒地圖案例說明(每案例五分鐘,建議以簡報或短片搭配口頭說明)
水、路
邱子容(湳仔溝水岸聯盟):再見湳仔溪!台北最後一條露天河流的悲歌
林秀美(湳仔溝水岸聯盟):浮洲我的家--文化尋根與社區經營
樹、土地
游藝(松菸公園催生聯盟):市民要公園,不要巨蛋蚊子館
大暴龍(江翠護樹志工隊):我願游泳在樹海
人、文化
王顥中(青年樂生聯盟):台北誰的家?樂生、三鶯、溪洲運動現況
燃燒地圖議題補充
黃瑞茂、陳依雯(OURs): 水、路-台北雙溪、淡北快速道路、台北港
人、文化-山仔后、寶藏巖
樹、土地-客家公園、花博、台北捷運
參考網頁: http://burningmap.blogspot.com/part 3 串燒討論
透過一起對話,激盪創意合作的想像

---台北大串燒:第一次會談紀錄

記錄者:OURs梁佳綺、何欣潔、陳依雯
時間:2009/08/11(二)6:30~10:00pm
地點:台灣金融研訓院六樓小會議室
主持人:吳瑪悧

吳瑪悧:

1. 有鑒於台北環境運動似乎遇到瓶頸,今天邀請各團體來,嘗試串聯與突破。由於本身也是藝文界成員,所以也邀請藝術界來嘗試跨界的可能。
2. 適逢無殼鍋牛運動二十周年,都市社會運動也可以有回顧與再出發。
3. 全球綠黨亞太會議明年在台北舉行,恰與花卉博覽會同年。
4. 流程簡介。(詳見會議紙本)

潘翰聲:

1. 最近水災,讓大家誤以為台灣是氣候變遷的受害者,其實台灣也是全球暖化的加害者。馬英九原本要採取歐巴馬國師克魯曼的建議徵收碳稅,最近又踩剎車,如果徵收碳稅,就是台塑替我們市井小民繳稅了。
2. 先從全球暖化說起:登革熱這種原本只在熱帶出現的疾病,最近連日本厚生省都砸大錢下去防治,可見地球暖化的軌跡。
3. 我們習慣將全球暖化歸因於政府與財團,但這些現象都是我們共同默許才造成的。
4. 非洲只排放了全球2.5%的二氧化碳,汙染源都集中在北方國家,原油使用國也是北方國家,非洲卻是全球最窮的,西北方國家卻是最富裕的,災害地圖與財富地圖顯示全球發展不均的現象。
5. 本期京都議定書將在2012年到期,今年底各國將在哥本哈根協定。台灣的碳排放量佔全球百分之一,我們責無旁貸。
6. 亞太綠人大會將由台灣承辦,台灣綠黨將舉辦一個綠色會議,以開放空間促進開放討論。

呂秉怡:

1. 無殼蝸牛回顧:當時正值台灣解嚴,運動以和平理性的救國團嘉年華模式贏得市民的支持,在當時就已跟藝術家有緊密的合作。
2. 運動的轉化與延續:分為無住屋者團結組織,OURs,崔媽媽。
3. 崔媽媽的策略:以租屋服務與市民建立關係,打破社運只會爭吵要糖吃的形象,最近更擴及搬家爭議工作。
4. 台灣住宅課題分為幾個階段:
1989年 — 住者有其屋,有土斯有財
今日 — 租屋也是一種選項,不再強調房屋所有權,以免讓房貸用光弱勢者所有可支配的生活費。
未來 — 社會住宅應該進場,照顧M型社會下的弱勢。甚至修改住宅法,讓公部門的空屋出租,或者少子化之後閒置的中小學校舍成為住宅。

黃瑞茂:

1. 我們為什麼要做燃燒地圖:發現最近提出異議公部門都不回應,所以提出這個地圖,串連議題,甚至在問題發生之前就要開始集結力量。
2. 台北熱島效應:今年颱風前,台北氣溫高到38度。台北做為一個盆地,他的優勢是生態資源豐富,鄰近溫泉與國家公園,缺點就是熱島效應嚴重,台北卻仍以開發思維主導城市發展,將河岸私有化。
3. 以竹圍的後工業地景為例:工業用地、捷運站與家庭廢棄物沿著河岸層疊,我們有必要在後工業時期來追究城市的身世。
4. 再以華光社區為例:當企業併購國家,華光社區就變豪宅,這對城市一點好處都沒有,豪宅隔絕了城市可及性,讓城市特色消失。
5. 官員甚至規劃以台北港(八里)取代基隆港的吞吐位置,那台北市這個人口密集的地區就將承受這些石化倉儲運輸的外部性,這樣的改變不只帶來利益,也會帶來成本。
6. 所以我們要有行動,製作生態敏感地圖,強調市民自為,地方智慧與向政府監督問責。例如為了花卉博覽會推動的台北好好看政策,表面上是在做綠美化,整頓後的綠地卻失去了生態連結,連蝴蝶都不見了,這樣的政策值得被監督與檢討。

邱子容:

1. 我來簡介一下湳仔溝的案例,板橋是一個快速膨脹發展的城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失去了很多東西。例如說板橋是個跟河川息息相關的城市,看它的名字就知道,例如江子翠與新埔這些地名,也都與河流脫不了關係,我們現在卻因為特二號道路興建,要把僅存的一條露天河川蓋掉,這樣很荒謬。
2. 向行政院簡報的時候,我們以韓國青溪川,日本川,德國等地的案例,來說明進步城市「去高架橋化」的趨勢,但行政院完全不為所動。
3. 湳仔溪的兩側有捷運,也有藝文特區,還有台藝大,也有許多古蹟,適合發展河岸生態區。
4. 我們的訴求是特二號快速道路3-2標停工,並請學者來研擬替代方案,事實上也是可行的。我們以工作坊,遊行等方式宣傳理念,但過程蠻挫折的,最後也只能辦個告別音樂會,來證明我們努力過了。

林秀美:

1. 我是浮洲國小的鄉土教育老師,在因緣際會下投入這場運動。
2. 浮洲的歷史資源相當豐富,宗教遶境,三合古厝,運動公園,茉莉花生態文化,這些都是很棒的城市生態,很適合提出河岸願景,官僚卻不為所動。
3. 我也是在抗爭過程中才慢慢發現浮洲之美的。

游藝:

1. 松山菸廠是台北市難得的綠地,還有過去松菸宿舍的建築物,且生態豐富,植栽的種植經過細心安排,有高低層次,相當難得。
2. 現在要蓋的這個巨蛋體育文化園區,裡面的設施多半與體育無關,只跟商業有關,這在都市計畫委員會的時候也曾被質疑。
3. 鄰近的光復國小家長多半也反對這個建案。

王顥中:

1. 樂生療養院是一個痲瘋病的隔離病院,富有歷史教育意義與古蹟價值,但環評報告中完全忽略這點。今天的樂生院已經是日據時代的30%,不管是政府說的40%方案或90%方案,都是30%再繼續往下拆,因此樂生院根本不可能全區保留,只能做到餘區全留。
2. 世界遺產是一個可行的路線,也是我們未來爭取的方向。
3. 官僚在這個過程中表現的也是相當短視近利,忽略地層滑動的危機,強行開工。而現行登錄的文化景觀與歷史建築並不能保證樂生建物在施工期間的安全。

大暴龍:

1. 江翠國中的老樹群因為要蓋游泳池與停車場,而面臨遭到移植的命運。由退休老師與在老樹下運動的民眾發動請命,要求停止砍伐樹木,居民本身動力相當高。
2. 在江翠國中校務會議中老師們也決定不砍樹,縣府卻在不知名的壓力下指示儘速執行,校長卻利用職權翻案,縣議員也不覺得這個提案有何錯誤,甚至叫選民用選票檢驗,不要投他他也無所謂。
3. 目前砍樹工作是暫緩,但縣政府與交通局以居民沒有共識為由不肯變更決策。

廣慈博愛院社區居民王先生:

1. 廣慈博愛院位於信義計畫區,四獸山腳下。
2. 政府要將廣慈博愛院bot,並將旁邊的公園畫設為停車場,將老樹與綠地都破壞掉。
3. 我們的訴求:以容積移轉的方式,保護老樹棲地,這樣旁邊的老舊社區也可以得到改建機會,老樹也可以保留。

徐文瑞:

1. 以德國漢堡為例:政府計畫將一個碼頭地區改建為商場,居民不但反對,更與藝術家合作,辦了許多工作坊,意圖改變這個決策。2002年的時候,藝術家便將這個過程化為一個展覽文件。
2. 抗爭不只是對抗而已,更要找出可行的解決辦法。

孫瑞穗:

1. 剛剛這些社區居民的遠見,如何成為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而非短期的抗爭?
2. 這是一個好機會,面臨都市轉型時,我們能改變第三世界由官僚主導發展的模式。
3. 政府與民間的鴻溝如何彌補?政府的發展願景裡,完全沒有剛剛這些議題。
4. 創意城市中的藝術資源可以下放給地方。

陳曼麗:

1. 在各個議題中可以融入女性觀點,不要預設他是中性的,這樣會讓人更想參與。
2. 在地人的參與也十分重要。
3. 因為政府資訊並不公開,所以在政策擬定的前階段我們都無法參與,總是等工程做一半才發生抗爭,這樣民眾都只能選擇妥協,非常可惜。
4. 藝術家的介入應可啟發我們對良好環境品質的需求與想像,而不只是工程開發至上。

蕭麗虹:

1. 在都市規劃的發展過程中,因環保對開發沒有幫助,所以居民的訴求常常在各方的角力下被卡死,陷入為發展而發展的邏輯。
2. 在英國,即使是私部門的開發行為,他的公聽程序也做得很好,這是台灣所不及的。
3. 永續城市的一些文獻應翻譯中文文件,方便傳播。
4. 藝術家通常不會參加跨領域的討論,但其創意是可以激發出各種不同想像的。
5. 不然就是公聽程序充滿法律漏洞,一點才寄信說六點要公聽會,這樣誰能參加?

浮洲社區居民:

我們這邊也有一個北縣僅存的眷村,佔地一百多公頃,地上物屬於國防部,土地屬於北縣府,聽說北縣府有意保存,我們也很希望這成為一個創意藝文園區,以創意來做保存。

徐文瑞:

1. 大家都希望藝術家來參與社區,但即使是剛剛提到的創意城市的概念,也是預設該地創意人口很多,但台灣的土壤不夠豐富,藝文創意只被當作一種產業,而不是一種介入生活的方式。這需要長期的耕耘,需要讓藝術走出展覽館。
2. 燃燒地圖就是一個監督機制,這些小規模的案例形成很多重要經驗,幫助我們前進。

蕭麗虹:藝術家可以有一個計畫,讓議題成為藝術品,可以創造議題的新面向。

吳瑪悧:藝術不該只是錦上添花,應該有更多的公共參與。

世新社發所王玦:分享一下台北電影節的案例,台北電影節取消了台北主題獎,主辦單位告訴我們他們只想搞純藝術,這些台北公共議題只是一些小眾議題,所以予以取消。有一句話說:I see. 表示我們若不看到則無以了解,台北電影節這種做法,剛好背道而馳。

台大城鄉所畢業陳幸均:

1. 這種社會議題跟藝術家的合作要確立彼此共同的核心價值,確定我們的想像是否一致?說不定藝術家跟議題的距離也沒有這麼大。
2. 近十年來,國家機器用越來越細緻的方式在推行他們想要的都市計畫,讓市民以為高級化是他們想要的,這和二十年前無殼蝸牛的情境不同。
3. 綠手指的概念不應只留在生態層次,也可引進到文化空間,否則滿街都是百貨公司,如何保留城市生活的想像力?

黃瑞茂:

1. 這個座談一開始的發想因為花卉博覽會的種種不當政策,眼看政府與企業的合作越來越緊密,因此想用議題串連,來看看我們能做什麼?
2. 台灣民間的能量是很大的,看華山藝文特區的活動量就知道。
3. 大家可以交流彼此的不同角度,讓彼此有個連結,是個好的開始。

座談影音記實:
http://www.youtube.com/user/curiosity100#play/uploads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42283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42287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42313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42307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42319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4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