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都會台北的燃燒地圖

2009年4月24日

090418反淡水河北側快速道路之後--聚焦竹圍--文化會議







一、引言:
回顧竹圍地區數十年來的發展,便能發現公部門對於竹圍地區的虧待!環顧竹圍地區現況,可以發現許多住宅大樓,這些土地在都市計畫分區使用為工業區。而這些工業區逐一的開發為大樓住宅群,帶入大量的人口,破壞既有都市計劃的分區使用。加重生活社區有關於環境品質的負擔,但是建商已經遠離,徒留居民遭受後果。竹圍在長期承受如此密集且快速的發展下,也出現保水基地變少而淹水的問題。
反對淡北快速道路的闢建,讓竹圍地居居民開始思考一個好的環境的種種機會,關於高灘地的休閒可能,關於區域交通的整合與調解,關於密集市街區的公共設施提供、、、。竹圍地區的居民必須共同發聲,讓政府知道我們需要怎麼樣的生活環境。
(一)居民需要的生活空間:
- 針對竹圍主要市區:在地休閒的可能,周休二日之後,有二個小孩的家庭如果到外地旅遊需要龐大的花費,所以充實在地休閒的設施是可以減輕家計的負擔。
a. 將原有竹圍小巷小弄的街道整理與落實建築管理,不以大型工程為主,先以維護清潔為目標。進一步再推動街道共同美化。
b. 竹圍居住族群-退休及soho族,打造24小時社區的生活規劃。
- 針對竹圍碼頭及河岸:自然美景與人文的結合
- 針對竹圍山區:樹梅坑溪的恢復
(二)建議規劃如下:
a. 整體交通規劃:台二線、社區道路─現況問題的調查、進行例及有效的改善設施(軟體而非硬體)
b. 竹圍樹梅坑溪兩岸種植樹梅,恢復地區意象。建議沿河規劃休憩步道、回復已逐漸消失的古道。
c. 高灘地:由公部門輔導進行整體規劃,建立可行的操作機制(例如租用方式)處理閒置空間作為活動設施使用。加強自然生態與溼地的管理,豐富自行車道周邊美景。
d. 回應既有的高灘地使用模式,可結合河岸邊現有的「淡水休閒農場」、「竹圍工作室」,朝市民使用之農場與藝文休閒等方向進行規劃。

2009年4月17日

090417「牠的身世—都會台北燃燒地圖」建構初步構想

因為許多的不當政策與建設,讓台北逐漸變成一個畸形成長中的怪獸。透過地圖的真實呈現,我們一起追蹤紀錄這個怪獸的生命史,當然的目標,是希望遏止怪獸的持續成長……ours
ㄧ、前言
不當政策與建設並沒有因為社會的轉變而減少,但是政府官員以姿態表演取代積極的回應。「聽到了」但是不ㄧ定會納入考慮。ㄧ二再,再而三的說明會的方式,也是消極的聽聽意見;「讓你講,不然要怎樣?」且往往停留在技術層面上的討論,所以往往與民間社團與專家所提出的理念與主張形同「雞同鴨講」的局面,留給真實世界一樣的質疑與不爽。
市民與自主性社團需要建立一個機制性的力量,轉變疲於奔命的搶救現況,同時在目前的處境下,需要能夠超越議題抗爭的訴求,繼而不捨地去投入,以行動擴大社會認知。這是一個在抗爭現場中的提案,需要更多的參與與討論!

二、「燃燒地圖」的作用與意圖
「燃燒地圖」再以不增加社團能量的基礎上,找到一個連結共同發聲的機制,嘗試建構一個可以使上力,要求對話,監督政策的機制。
是一個動態的民間參與治理城市的平台,主動性的機制,連結社會組織共同去面對不當政策,以真實問題解決為目的。
目前初步的操作構想有:
(一)定期的,階段性公布「燃燒地圖」狀況,以監督並追蹤這些登錄在圖上的不當做為;如有急迫性的議題可以作為專題,不定時的推出。
公佈方式可以以記者會的形式召開,同時邀請聯盟社團的學者與專業者進行議題的專業評論。
要求對話,直到公部門「拔除炸彈的引信」為止!
(二)擴大社會認知部份,結合各民間學習機構(如社區大學)或是適當擴大聯盟的會議,邀請更多市民的參與,分享公民力量的作用。

三、試運作階段的檢討
(一)網頁部份:
初步建構完成,呈現方式與互動、經營模式需要再討論。需要志工來發展與經營。
各點的部落格的經營,請各社團推動之。
(二)個案部分:
1、客家文化園區:連結相關專業提供意見,「要求對話」的機制。
2、雙溪河域治理:在得不到公部門回應之下,居民與協助的民間社團以「公作坊」方式突破說明會的形式,藉由專業協助提出居於「地方智慧」在地民眾的治理方案。

2009年4月14日

090413台北好好看 北區大專院校論壇


090413參加台北好好看-北區大專院校論壇之後的整理
--一些台北市所累積的進步的價值觀與行政設計好像逐漸不見了
會場中感受不到對話的機會
台北持續高溫中----

Q&A
Q:台北好好看的計畫目的之一:採取開發許可的精神,以不同於現行規定之容積獎勵,促使開發者提供較大之開放空間及公益設施。目前的審議機制可以保障這樣的目的?
A:「開發許可」在國外都市設計經驗中是一個很清楚的操作工具與機制,但是只有「精神」在目前的審議平台能夠產生作用嗎?或只是開放自我表述。而開放空間的開放性已經證明是無法維持的。
Q:台北好好看的計畫目的之二:創造地標式或創意建築等,改善台北「好玩不好看」之印象。獎勵就可以保證有創意嗎?不會成為負面的地標意象嗎?
A:創造一個有創意的建築本是建築師的基本任務,這樣的政策目的對於建築專業者而言是很大的羞辱!或許這也是建築專業者需要自我反省。
Q:「配合重大計畫期程之騰空期程獎勵」、「綠美化容積獎勵」是一種創意的行政設計嗎?
A:以台北市都市發展局的經驗與機制,一定要用容積來獎勵,才能取得都市角落的綠美化實績嗎?澎湖的「青青草原」與台南市的「好望角」藉由自治條例的擬定,進行都市美化工作所獲得的成效應該值得學習吧!
Q:台北不好看,使用容積獎勵可以讓台北好好看嗎?
A:不一定,二十年前,為了讓台灣都市變得美一些,推動「未實施容積率地區都市空間獎勵辦法」作為手段,結果不只是成是沒有變美,還讓台灣的都市空間失去環境品質,之後的種種容積獎勵的措施讓我們都市的都市計畫失去作用。
Q:藉由都市設計審議可以照顧開放性與公共性!
A:不可能。信義計劃區的結果來看,藉由種種開放空間獎勵辦法所留設的開放空間中處處設置監視器,步步有警衛站崗,開放性與公共性盡失。
Q:台北好好看中有關於獎勵空間留設內容包括「觀景平台」、「跨街平台」、「室內挑空」、「立體人行通道」,可以讓城市變得更美?
A:過去台北市的開放空間獎勵辦法也是獎勵廣場等等的設置,城市有變得比較美嗎?「立體人行通道」的概念已經被一些進步的城市給消除了,基於人性的考量,如何攘人們可以在地面層活動是新的都市設計的任務。
Q:廣告招牌的美化可以靠標準設計而達到嗎?
A:這是老問題,過去營建署已經花了十億元得到了一個「統一招牌」的失敗教訓!與其徵選標準圖不如徵選一個機制設計!
Q:學界參與機制,就只能是「招牌設計競賽」、「社區陪伴」與「加入計畫」嗎?
A:台北市推動社區參與環境改造計劃的十幾年經驗,我們相信參與的機制應該可以更為積極。我們要求參與,要求積極的對話,在上述的疑問下,我們自我期擔任監督者的角色。

持續寫作中



2009年4月9日

2009年4月5日

090404雙溪河域治理在地工作坊之一

工作坊的操作成果--這是由居民自發的行動-要求政府對畫不應--民眾邀請民間團體一起進行工作坊--除了檢視官方建設提案的問題之外--居民開始勾勒雙溪的未來
踏勘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