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都會台北的燃燒地圖

2009年12月30日

台北縣-99年度-社區規劃師-駐地工作補助計畫

99年北縣社區規劃師駐地工作補助計畫開始申請囉!!
請點選圖片進入補助辦法,或是到下列網址下載


歡迎有心參與社區營造的團體與社區規劃師一起提案

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祝您新的一年平安快樂

2009年12月17日

搶救天母最後一片美麗原始生態叢林

行經台北市天母西路117巷內,驚艷到台北是竟然有如此茂盛的美麗叢林,在一片蒼翠的樹林中,夾雜各種老樹,古木參天,有柏樹、樟樹、楓樹、榕樹、苦苓、鳳凰木與各種真貴的原生樹種,幾百年來孕育成原始叢林。松鼠、白鼻心、蜥蜴、樹蛙、與各種的野生在此棲息於期間,猛禽、 國鳥藍鵲、野生五色鳥、白頭翁、綠繡眼與多種野鳥在此營巢,飛翔於林木間,晨昏朝夕。在這已沈淪為水泥叢林的台北市這絕無僅有的原始生態林,實在是稀有的珍貴寶藏。

今年98年四月, 建設公司尚未取得台北市政府執照前,進行動工砍筏台北文化局列管老樹,部分老樹已經慘遭浩劫,每顆遭砍筏之百年老樹僅開罰金5~10萬元。根據專家研究,老樹移植存活率及低,只有2~3年壽命。強行移植簡直是加速老樹的死亡。台北市政府正花大筆經費舉辦花卉博覽會,強調要綠化、環保、培植生態,若縱容建商非法砍筏老樹,破壞美麗叢林,實在是一種諷刺。

我們身為台北居民,堅決反對與譴責建設公司非法砍伐,一旦消失了,再等一百年或者就永遠不在復有。

連署網站: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sign.php?id=2009112505315800

2009年12月9日

民主已死?強迫中獎拍花博會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主辦、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協辦的「2009台灣社區
影像研討會︰影像的在地紀錄、生產與社會實踐」,於11月5日(四)、6日(五)、7日(六)
假「台北之家-光點台北」舉辦。

在研討會討論互動中,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生王玨提到文化局要求紀錄片創作者以拍
花博會為參加電影節之交換條件之突兀事件。

在文化公民進場:打造多元參與的台北電影節 一文中披露:
。。。。長久以來,台北電影節就僅僅是選一個國外城市為影展年度「主題」的電影節(例如今
年的主題城市為柏林)並依此作為選片以及規劃相關座談活動的方向,而不去觸碰「台北」這個
城市所面臨的種種都市發展議題。這樣的策展規劃,是因為影展僅被視為城市的行銷工具、影展
只著重影像部分的專業考量,因而只把台北當成是個辦影展的舞台背景而已。此種策展思維無法
連結上市民的生活經驗與認同,反而讓這個影展成為一個打造「無地方感」(sense of
placelessness)的影展。。。。

台北的電影節,上演的是外國城市的電影,當國人要求要有地主國地主城市的電影時,又被要求
限定政府欽定議題,是否我們又回到專政時代,「民主」這兩個字,是否已在台灣不聲不響的死
去???

王玨::(以下文字稿係發言人王玨提供)

台北電影節作為一個以城市之名的影展,在其規劃上一直看不出影展與台北的關係,今年甚至取
消了和市民最有關係的台北主題獎。 經九個NGO組織聯署陳情,終於在11月2日規畫會議中,文
化局長表示願意恢復台北主題獎,可是卻是跟手機業者以贊助經費的方式合作,以市民拍攝花卉
博覽會作為徵件的主題。 這個粗暴的決策,無異於把市民當作一頭牛被剝三層皮。

被剝第一層皮所指的是,台北電影節的經費是來自於市民所納的稅金,但是台北主題獎這個單
元,在整個影展當中一直處於邊緣,不被重視的位置,也無享有合理的經費分配。

同時台北主題獎被賣給電信業者後,所得到的贊助經費也是用在電影節的其他單元上,而不是用
於此。

再者,花卉博覽會在規劃的過程有違環保的理念,文化局利用市民拍DV的台北主題獎徵件活動,
幫其錯誤的文化活動背書,是為剝第三層皮 我們深信人民所觀看影像,會影響其對於所處世界的
認識與了解。

據此,我們想要釐清一個觀念,那就是「政府補助經費的影展,並不表是影展就是政府的」,北
市文化局不得拿影展為政策背書;同時在策展的過程中,更應該開放公民參與。同時我們也想呼籲
台北市的公民都應該要站出來,捍衛自己的文化公民權。

文章引用自:http://www.peopo.org/curiosity/post/46332

2009年12月2日

「民怨排行榜」出爐的下一步

2009.11.30 聯合晚報╱社論

網路十大民怨票選結果出爐,結果並不讓人意外。位居第一名的是都會地區房價過高,第二名是電話及網路詐騙氾濫,第三名則是求職和失業問題,接下來是物價過高等。

觀看十大民怨項目,說來說去離不開「食衣住行」的庶民日常生活範圍,而且除了近年來「新興」的電話及網路詐騙之外,多半都是老問題。以第一名的房價過高來說,從二十多年前「無殼蝸牛」運動以來,這個問題不但沒有解決,而且近年來都會區房價繼續節節上漲,民眾收入卻沒有增加。「豪宅」一棟接一棟蓋,很多小老百姓卻連一戶平價住宅都買不起。這個民怨是選出來了,但政府要如何解決?有決心去解決嗎?

再從比較小的來說,位居第六名的是交通違規拖吊過嚴。是民眾都無守法觀念,要反對交通違規拖吊嗎?還是違規拖吊看似正義凜然,卻常常柿子挑軟的吃,容易拖吊的地方不斷拖吊,有些地方的違規(例如大飯店前的黑頭車並排)卻永遠沒有人去取締?這個民怨不難解決,只需要一點小小的決心和執法公平。

再說到佔用騎樓、道路或車位,也是幾十年的老問題。台灣的騎樓設計,讓民眾可以躲避日曬雨淋,本來是很有特色的建築設計,可是現在卻成了民怨,因為走在騎樓必須東閃西躲。這類問題長久以來被政府視為小事,整頓起來總是雷聲大雨點小,但如今竟然也會擠入前十名,可見官員確實不知民之所苦。

十大民怨是票選出來了,看看得票數,高居第一名的房價過高,也不過才不到四千票。雖然說,會上網投票的是經常使用網路的人口,不見得具有全面代表性,可是台灣的網路人口這麼多,卻只有這區區數目的人上網票選,這說明了什麼?是民眾不認同這個網路票選活動?還是民眾不相信票選民怨有用?不相信政府有決心解決民怨?

怨不在大小,積小怨就會成大怨。官員看到這些票選民怨名單,不知道心中做何感想?吳院長和內閣官員拿到這份「民怨排行榜」的下一步動作是什麼?

「房價過高」激民怨 無殼蝸牛運動恐再起

2009/11/30 自由電子報

由行政院舉辦的「十大民怨」網路票選活動,第一大民怨由「房價過高」拔得頭籌,民眾不滿都會區房價飆漲,以及政府放任投資客買進賣出墊高房價,導致房價所得比高達11.4,必須11年不吃不喝才能買到房子,民怨沸騰下,無殼蝸牛運動恐怕將捲土重來。

根據觀察,今年台灣房市出現3大奇怪現象:第一,民眾收入減少,但大台北地區房價卻高於去年高點,狂漲不停;第二,財團和建商爭相標地,造成土地、原料高漲;第三,投資客專挑精華區住宅,想賭兩岸回溫財或都更投機財。

另外,目前國泰人壽花了29.9億元買下錢櫃SOGO館,每坪土地漲到1059萬元。不只商用大樓夯,連老舊房屋也有人搶著要,日前國有財產局標售忠孝東路二段老公寓,1坪賣到103.9萬元。加上政府放寬陸資來台購屋門檻,無疑是炒作房價的元兇。

對此,台大城鄉所退休教授華昌宜痛批,20年前無殼蝸牛運動政府所答應的承諾全部跳票,包括透明房屋交易資訊、長遠住宅政策、約束財團投資房地產、公平稅賦制度,現在通通沒有達成,也難怪十大民怨之首會是「房價過高」。

本文引用自自由電子報

十大民怨/便宜房子在哪?吳揆找地

2009/11/30 聯合晚報
記者陳嘉寧、王正寧、陳素玲

行政院研考會網路票選十大民怨結果,都會區高房價成為榜首。行政院長吳敦義上午出席桃園第一航廈改善工程動土典禮時回應說,將會徵收機場到台北一些土地的重劃區,利用方便的捷運和土地重劃的過程,讓民眾買到更便宜的房子。

吳敦義說,屋數不多,然後地價貴,然後房屋的造價就翻盤,就造成很多望屋興嘆,所以對台北都會區房價採取的策略,是希望能夠透過捷運,特別是機場的捷運和台北都會區的捷運,捷運的若干站,它是可以做若干好的規劃。

他表示,像用區段徵收,或者土地重劃的方式,取得比較寬闊的可建築、而交通又方便的土地,這樣來釋出給民間的廠商,將來透過競標,或合法合理的方式,讓它們推出適合在台北都會區上班的年輕朋友。

而「十大民怨」網路票選結果中三項都跟內政部業務有關,內政部長江宜樺上午在立院答詢時表示,願意檢討改進。他強調,「我想這個並不意外,內政部的業務包山包海,關係民眾的生活極為深刻,所以我們有很多業務都很有努力的空間,我們也很願意積極的去改善。」

「求職不易及失業問題」高居十大民怨網路票選第 3名。勞委會今天表示,為紓解民眾失業問題,立即上工、政府短期工作機會明年會持續推動,但中長期仍需景氣復甦才能解決。

本文引用自聯合新聞網

花博移樹 逾百棵死亡

2009/11/16 聯合報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2010年登場,台北市政府2008年11月中開始,自花博會場新生公園及美術公園陸續移走1000多棵樹木。但台北市議員李文英調查發現,目前已有上百棵樹木枯死。她批評,市府為了花博種花移樹,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市府公園處圓山所主任楊淑惠坦言的確死了101棵樹木,但有些樹木遷移前就奄奄一息,移動時難免會死亡,移樹前也非魯莽行事,都會先評估。

李文英說,公園處的公文只註明「未來樹木移植數量目前尚無法估算,因均係配合工程實際需求才辦理移植工作」,施工廠商更只提供10頁「樹木移植施工計畫」,完全沒依不同樹種規範移植季節。市府花錢辦花博卻即興式移樹、監督不力,如何提昇城市美學?

李文英也批評,市府移樹的數量也一再修正,一開始是1168棵,後來社區民眾反彈後,才減為1119棵,但近期又要增加數目。楊淑惠表示,目前計畫移置的樹木有1183棵,但部分樹木是在花博會場區內移動,而非移往他處。

本文引用自環資電子報

2009年11月26日

不要淪為高房價的囚犯

不要淪為高房價的囚犯

2009-11-19中國時報【張金鶚、林佑儒】

在「有土斯有財」的觀念下,台灣許多人把擁有自己房屋當作一輩子的夢想,社會上常以一個人擁有的房子當作其一輩子的積蓄,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買得起房屋的人會想買更多的房子,而買不起房屋的人(像是年輕、所得較低者)也會希望買得起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屋。房地產市場上就出現了買得起房屋者與買不起房屋者的賽局,在這個賽局中,大家都知道如果房價高得不合理,應選擇不買房屋讓房價自然下跌,最後大家可以用合理的價格買到適合自己的房屋,但現實上卻呈現房價上漲到不合理的情況,大家卻還是不斷進場買屋,這是為什麼呢?主要是可能出現賽局理論中的「囚犯困境」。

 什麼是「囚犯困境」呢?就是描述兩個囚犯因為證據不足,被抓到兩個不同房間審訊並分別告知他們「如果你認罪並提供證據的話,可以減刑到刑責只要一年,反之不認罪的人會被判無期徒刑」,在這個情況下,兩個人雖然都知道彼此都不認罪的話可以被無罪釋放,但是雙方也都害怕對方會提供證據,自己會被判無期徒刑。在兩個囚犯無法探知對方想法的情況下,囚犯的理性反而會告訴他「選擇提供證據似乎比不認罪來得有利」,這就是所謂的囚犯困境,雙方最有利的情況是都不認罪,但是在兩個囚犯無法探知對方想法下,最後的抉擇卻是選擇認罪。

 運用這個「囚犯困境」在目前房地產市場上,就可以充分解釋目前房價為何不合理仍不斷上漲。雖然大家都知道在房價不斷上漲,選擇目前購屋會讓自己的住宅負擔壓力增加且買到較小不適合的房屋,但是對於買得起房屋的人而言,如果現在不買房屋,預期未來房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理性想法會變成愈晚購屋會需要付更高的房價,且買到較小的房屋,還不如現在進場購屋;相對地,買不起房屋的人看到市場上這些買得起房屋的人進場購屋,造成市場房價不斷上升,心中就會害怕「如果我現在不買房屋,未來一輩子會不會都沒辦法買到屬於自己的房屋」,在這情況下這些買不起房屋的人,會不顧未來住宅支出可能占自己所得二分之一(甚至超過三分之二)以上而硬是進場購屋,在這個困境之下,很辛苦進場買房屋的人可能擔心自己未來所得無法支撐,房價又大幅下修產生泡沫,讓自己的財務狀況陷入困境,反而會從當初痛恨房價過高,轉而開始期待房價快速上漲。

 所以目前房地產市場也面臨「囚犯困境」的問題,對於買得起房屋與買不起房屋的人,明明是雙方都不認罪不進入市場購屋(房價下修)為佳,但是在不了解整個市場的局面下,雙方因為市場資訊的誤導認為雙方都認罪在房價市場高點進場買屋才是最佳。但市場資訊是對的嗎?未來房價真的會不斷上漲嗎?回頭看看台灣目前出生人口不斷減少、老年人口不斷增加,顯示台灣人口已經達到飽和,且目前台灣房屋市場空屋率高達一五%,未來又會不斷釋出新屋的情況下,這麼多房屋空置在市場上,房價會不下修嗎?

 最後,呼籲大家不要當認罪的房屋囚犯,不要相信未來房地產市場房價只漲不跌的神話,拿出理性拒絕當填補投資客不斷炒作下的最後一隻老鼠,相信自己的理性判斷,大家共同合作拒買不合理價格的房屋,讓房屋市場回歸正常市場價格。拒絕當高房價的囚犯是利人利己的行為,未來房價泡沫不斷縮小後,不但可以以合理的房價來買到適合自己的房屋,還可以減輕自己的住宅負擔壓力,所以千萬不要短視近利變成高房價的囚犯。(張金鶚為政治大學地政系特聘教授,林佑儒為政治大學地政系博士生)

本文引用自:中時電子報

搶救四號公園綠樹:廣場夠了,我們要樹!

搶救四號公園綠樹:廣場夠了,我們要樹!


反對「中和市八二三公園及周邊藝文特區與環境景觀改善工程」水泥廣場設計不當

節能減碳當道,中和四號公園卻打算移樹換水泥廣場,引發眾憤,四號公園即將移樹圍籬前今日聚集數十位居民拉白布條高呼「廣場夠了、我們要樹」等口號,綠黨、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永和社區大學等公民團體也大力聲援,痛批此設計荒謬,應該變更設計、撤除原水泥設施、種更多綠樹、還動植物與居民的喘息空間。

永和市目前人口達236,947人,每平方公里超過4.1萬人,為台灣人口密度最高的都市。早於1955年即擬定都市計畫,當時根據英國耶伯聶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所提出花園城市概念,將英國近郊適應起伏地形的環狀規劃移植至永和市,計畫人口3萬人、公園佔九分之一的面積,目前卻己超載8倍,只有城市、少有綠地。

在公共設施與綠地嚴重不足的窘迫狀況,原規畫許多公園用地被轉移文教、住宅用地,市區猶如綠地肺葉僅存的兩座大型公園、一號公園(仁愛公園)四號公園(屬中和市),卻持續受兩公所水泥化侵吞的龐大壓力,之前仁愛公園半夜移除茂密大樹、換成水泥鋪面的咖啡座、廣場,連運動場還鋪磁磚、己遭市民強烈反彈,現連四號公園也不保。

台北縣永和市與中和市交界的四號公園,已被地下停車場、圖書館(台灣分館)和警察局、等各種建築切割,加上水泥底面之水池、水泥廣場蠶食鯨吞,超過三分之一不是綠地。但中和市公所透過縣政府向中央內政部營建署申請上千萬元經費,該「八二三公園及周邊藝文特區與環境景觀改善工程」分為四期,計畫把公園鋪上更多水泥,於公園內殘存的綠地增設水泥鋪面的十多處人工廣場、還可能移植近百棵茂密樹木。

第一期工程上週中安街、安平路口架起圍籬與施工看板後,公所還掛上規畫示意圖布條,原茂密大樹均不見引起居民恐慌,而詢問公所各單位與民代,卻無法得悉施工計畫,連自製標語馬上遭公所移除,引發群情激憤,認為公所黑箱作業不尊重民意。得知近百棵綠樹將被隨便搬來搬去,換成一座令人窒息的「和平廣場」、而第二期還將動到永貞路側設立八二三大廣場,第三、四期在沒有水泥的殘存綠地加設10多個巧立老人保健、親子等名目的大大小小水泥廣場,與節能減碳愛護生態大開倒車!!

居民認為「我們要的只是幽靜的公園,數十年心血培育的樹木綠葉成蔭幹嘛砍掉? 」「大而無當的水泥設計只會阻礙大樹生長呼吸、也讓公園淨化空氣的生態功能大打折扣,反而有礙老人與孩童健康」更有人譏諷「若公所預算太多沒處花,與其濫灑水泥、不如千萬公帑拿來作社會福利還比較不作孽,還可消除業障」

地方居民日前成立「雙和護樹聯盟」,綠黨、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永和社區大學等公民團體也大力聲援,緊急成立部落格、聯合發起「搶救四號公園綠樹:廣場夠了,我們要樹!」連署,希望保住公園綠地別再水泥化。兩大訴求為:

一、廣場夠了,我們要樹。馬上停工撤除圍籬,變更設計以原地保留綠樹。

二、民眾參與,資訊公開。相關資料全部公開,召開聽證會廣納民眾意見。

發起團體:雙和護樹聯盟、綠黨、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永和社區大學

新聞連絡人:潘翰聲0935-295-815

「雙和護樹聯盟」部落格官網 http://park4tree.pixnet.net/blog

連署平台: http://campaign.tw-npo.org/campaign/full_personal_list.php?id=2009111811262700 

2009年11月19日

燃燒地圖,還想多作些什麼?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陳依雯

「燃燒地圖是什麼?」自從半年前OURs開始發起這項行動計畫後,陸續接到很多好奇的詢問,至今並有大安社大、萬華社大、士林社大、淡水河守護聯盟等伙伴,邀約OURs前往介紹燃燒地圖,過程也不乏媒體報導。老實說,OURs多半是在種種演講或稿件邀約的時間壓力下,硬著頭皮去整理出一些關於燃燒地圖的說明、解釋。但是,所有我們單方面給出的解釋絕不會是精確而完整的;因為「燃燒地圖是什麼」,取決於每一個人使用它的方式,以及雙向累積出的意義。

簡單來說,你若只想「接受訊息」,瞭解有哪些環境議題可能導致台北盆地「都會熱島效應」的加重,便可以在燃燒地圖的部落格(blog)和網路地圖(google map)上,瀏覽這些環境議題,並針對有興趣的議題,連結到專屬的部落格以作進一步瞭解。這是目前大部分人使用燃燒地圖的方式,在此,燃燒地圖就是一個都會台北熱島議題的「入口網站」與「訊息平台」。

然而,若你不想只是被動的接收訊息,當你還想「多作些什麼」時,啪!燃燒地圖計畫一直在等待的「夢幻使用者」就出現了!你可以按照燃燒地圖的說明與教學,去編輯你關心的議題、提出你想要的訴求、更新你知道的訊息。在此,燃燒地圖就是一個具有「web 2.0」概念的媒體,而你透過參與編輯的方式,介入了燃燒地圖,成為它的一部份;此時,使用者不再只是「透過媒體」(by media),更要「成為媒體」(be media)。

但極有可能,你會抱怨:搞什麼?燃燒地圖上的資訊,根本不如環資、苦勞網、小地方等網路媒體及時又豐富。我為什麼要花時閒在這上頭?但你也可能會發現,燃燒地圖比較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將每個議題同時並列在一幅網路地圖上。

此時,若有使用者開始思考:如果我們擁有編輯地圖的權力,那我們能多作些什麼?啪啪!燃燒地圖一直在期待的「殺手級夢幻使用者」就出現了!在此,燃燒地圖是一種創造。你將社區的問題和相關方案同時呈現在相應的地圖位置上,可能讓問題更加清楚,也讓方案的討論得以累積並修正;你透過地圖所呈現的點、線、面,可能發掘以往忽略的脈絡與結構,讓這座大都會被掩蓋的複雜身世可望再次浮現。

此外,你透過地圖,發現除了文字和圖片這兩種平面的工具,「地圖」本身也可以是一種說故事的邏輯;甚至燃燒地圖可以轉變成「護樹地圖」、「護河地圖」、「農耕地圖」、「玩泥巴地圖」、「找回蝴蝶地圖」……從再現負面的種種悲憤,到描繪正面的多元夢想,「地圖」本身可以是一種扭轉既成意義的自由力量。在你身上,問題本身開展了一種另類的觀看、表達、思考、質疑的方式。至此,燃燒地圖涉及了符號美學,成為一種市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富有創造力與情感的變革表徵。

因此,我們可以說:「台北都會的燃燒地圖」(Taipei Burning Map),是一項低成本、實驗性、有機發展的行動計畫,我們想要透過它,呈現轉型中的台北都會,在全球暖化與熱島效應威脅下,必須及早面對的眾多環境議題;並呈現台灣民間社會在傳統運動模式遭遇瓶頸的此刻,如何展現能量、發展新的運動平台,以在台灣現存的市民社會和資訊社會脈絡中,為政策對話、議題行銷、公民教育,尋找新的出口。

但是,我們更想說:關於「台北都會的燃燒地圖」對城市的期待是什麼?社區可以如何使用它?非運動團體的一般市民又可以與它建立什麼樣的關係?在不斷嘗試「解釋」的過程中,我們其實是在給出更多的提問。因此,別再追問「燃燒地圖是什麼」吧;從現在開始,不妨加入使用者的行列,持續用實踐來提問:「關於燃燒地圖,我們還想多作些什麼?」

種樹60年 毀壞2小時




東門護樹志工隊


台北市徐州路,是條只有兩個街塊的「短路」,卻有台北市許多重要地標,從內政部、台大醫院、台大公共衛生管理學院、台大法學院、市長官邸等,有很多台北人的回憶,最特別的是,該條路有台北市少見的「樹海」,這是高玉樹市長時代在該條路大量種植樟樹所移留下的重要資產。
該社區的資深居民、前東門國小校長說:「我住在東門里快50年,徐州路的樹海之所以能夠保存得這麼完善,與位於市長官邸旁很有關係,因為高市長很重視行道樹,所以每天出門都會看一眼,自然而然這裏的樹可以長得高又大。」
但這塊樹海,在國有財產局大量出售國有地後,接連面臨「缺角」的危機。最新的案例是在徐州路十號,正好在台灣首富郭台銘「起家厝」的旁邊,因為新建房屋所需,原本以美麗樹海為訴求的賣屋廣告暫放一邊,執意要移樹。
當地東門里居民為了保護特有都市景觀,某位台大醫師更找出日據時代的空照圖等,不斷向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申訴,希望以保護老樹的條例,禁止建商移樹。但文化局、台北市老樹保護委員會以「難以證明該樹有50年歷史」為由,在公文往返至少半年之久以後,依然准許建商移樹。
另根據台北市文獻會的資料顯示,高玉樹市長在民國四十四、四十五年時,在台北市大量種植樟樹。老樹專家吳志慶也告訴當地居民說,樟樹一定是高玉樹種的,因為繼任者不喜歡樟樹,就不再種樟樹;另根據他多年的研究這些樹一定超過五十年,如果移走真的很可惜。
由於市政府已經批准,建商在9月21日上午準備移樹到對街的台大生衛生管理學院,建商代表還對居民說:「其實我跟你們一樣愛樹。」並宣稱一早還去找地下水源,因為移植後需要大量的灌水,並且還說,要不是你們一直阻擋,我們早在春天就可以移了,而且,有時候,「先要破壞,才有建設。」
那麼,老樹會不會繼續活下去呢?綠黨秘書長潘翰聲說,樟樹最好移植的時候是在春天,現在移樹,樹木馬上就要進入冬眠,加上樹齡又那麼高,恐怕不利未來命運。公園處的官員也坦承,現在不是移植樟樹的好時機。
由於事出突然,經居民抗議,21日的移樹工作暫時告停。潘翰聲也居中協調,認為建商應把預定移植的樹穴培養好土後,再移植。
在某次建商與居民的說明會上,建築師郭旭原告訴當地居民,原本移樹是要移基地前的三棵樹,但現在只移一棵,算是釋出善意。但為何一定要移走一棵樹呢?為何同條街的大樓都不用移樹就可蓋屋呢?郭旭原說,因為該處是豪宅,居民習慣開大車,若以機楔式停車位,居民停車恐怕不方便,因而在人行道下改採全挖式的施工法來做平面停車位的車道,將影響行道樹的根部,因而一定要把樹移走。
這家建商是來自新竹建商,以建築廠辦起家,曾獲選天下雜誌千大企業,負責設計的郭旭原建築師據網路資料顯示,是建築與生態融合傳為美談的「泰安觀止」建案的建築師,他與妻子黃惠美則同為慈濟志工,曾經參加浴佛節大典,黃惠美並提及:「希望藉此喚起人人的環保意識,重視地球暖化的嚴重性,進而開啟每個人的善心,期待可以幫北極熊找到冰原、找到回家的路。」
建商還跟當地居民說,他們以2.7億買下了這塊地,是要跟朋友一起合住,朋友因是台大法學院畢業,很喜歡當地環境。這塊建地一百坪的土地原本是公家宿舍,最早是以2億元標下,轉賣獲利7000萬元,現有建商是第二手接手人。
在居民與公務機關交涉的過程中,職司保護台北市行道路的公園處等基層官員曾告訴居民:「你知道2億元利息要多少錢嗎?而且那是私有土地,人家愛幹什麼就幹什麼。」然而,停車管理處,就曾經在這號稱私人土地上,劃上機車停車格。
轉載自東門護樹志工隊部落格

徐州路老樹不能少 北市樹保會決定專案審議




環境資訊中心2009年11月2日台北訊,黃慧珊報導



北市徐州路10號老樹保護案,上週五(30日)樹保會正式進行審議後決定一週內成立專案小組釐清爭議,目前建商仍不可移樹。東門護樹志工隊、台大學生會、綠黨、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荒野保護協會等團體前往市府召開記者會,籲請樹保會將徐州路上一百多棵樹木指定保留,維護台北市重要的文化資產與都市意象。

台大學生會長傅偉哲表示,徐州路上有台大醫院、社科院、公衛學院及許多學生宿舍,超過2000名台大師生在此生活,他們絕對也是徐州路上的「居民」,該條道路上任何樹的變動都需要經過居民同意才合法。傅偉哲說,徐州路老樹的記意已根植在一代又一代的台大人心中。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執行秘書陳依雯說,徐州路綠色隧道是台北市重要都市意象;但都市意象並非政府所「建設」出來的,而是隨時間深植於市民記憶裡的。政府若無法保住老樹,就沒有資格談論都市意象。









陳依雯呼籲台北市都發局要有積極作為應對國有財產局賤賣台北市土地問題。陳依雯說,「都發局可以使用行政授權(劃地)或出面協調即可解決問題,但目前只看見他們在會議上踢皮球的態度。」她建議將引起爭議的徐州路10號人行道劃為「法定建築空地」限制開發使用。如此不需大費周章地變更道路用地,也無須多花納稅人血汗錢徵收土地,是一套多贏方案。
陳依雯也呼籲都發局應該通盤檢討都市計畫。她說,從日式宿舍到松菸巨蛋,台北市已喪失太多珍貴都市意象,針對老樹保存應規劃統一制度,否則每次有開發案就要移一次樹,「台北只是徒增悲傷的意象罷了」。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表示徐州路上所有行道樹應劃為保護樹木。潘翰聲說,依據台北市樹木保護條例第二條第一項第五款:「珍稀或具生態、生物、地理及區域人文歷史、文化代表性之樹木,包括群體樹林、綠籬、蔓藤等,並經主管機關認定者。」故37個連署團體希望爭取樹委會支持,「全區保留」這些具有區域歷史代表性的生態文化資產。
潘翰聲表示,上屆樹保會的作為,已讓松山菸廠珍貴老樹群枉死,他呼籲樹保會不要成為「移植技術討論會」。他說,若是如果徐州路劃為保護樹木區,將是本屆樹委會留給台北市最珍貴的禮物。



最後,樹保會宣佈於一週內成立專案小組,待釐清爭議後再決定,在此之前建商仍不可移樹。
截至10月30日為止,共有41個團體、近3000人連署搶救老樹。潘翰聲說,國有財產局擅自拍賣市府所管理之人行道公共用財產,有否違反國有財產法28條不得處分之規定,會是未來持續關注焦點。



文章引用自:環境資訊中心http://e-info.org.tw/node/48921

2009年11月6日

如何進行燃燒通報-燃燒地圖新視野!

大家可以自"燃燒通報"進入燃燒地圖的編輯模式,把環境議題與正在發生的事件在地圖上放置炸彈。
可以點選左上方進入衛星模式就很有真實感喔!另外從"google地球"上檢視可以更有空間感去看整個
台北與環境議題的位置點。




花博施工酒泉街玉門街封街 上班日塞爆

2009-10-19 中國時報 【中廣新聞/李書璇】

原本是銜接北投士林區民眾往來市區的酒泉街和玉門街,因為花博會施工,從17號起封街一年,但封街後不但假日塞車,今天上班日更是塞爆了,車輛改道行走旁邊的小巷子,但巷子太窄、車太多,結果連機車都被卡在路上,讓不少民眾氣壞了。此外,公車轉乘告示牌還擺烏龍,設錯地方,坐車的民眾搞不清方向,整個週邊交通可以說是亂成一團。

台北市政府為了明年的花卉博覽會,從17號起封閉玉門街及捷運線型公園以東路段的酒泉街施工,不過在19號,封路後的第一個上班日,早上酒泉街週邊整個大塞車,承德路上的汽車動彈不得,不少人拼命按喇叭,所有車都擠到酒泉街10巷,但巷子才6公尺寬,哪裝得下這麼多車,機車騎士連想從旁邊鑽過去都沒辦法,眼看上班就要遲到,有機車騎士氣得當場破口大罵;行人過馬路也是戰戰兢兢,民眾吳太太說,紅綠燈秒數太短,行人來不及過馬路就和車整個卡在一起,真的是相當危險。

除了自己開車的民眾,搭車的民眾也沒有比較好過,從捷運站出來要轉乘公車,搞不清楚公車站牌哪去了,臨時告示牌設置還擺烏龍,害民眾走錯方向,捷運局連忙道歉,表示會馬上改善;這樣的交通狀況,封街時間還要長達一年,民眾怎麼受得了,不趕緊解決,花博會還沒報到,恐怕民怨就先不斷累積。

花博門面?右手移樹左手移人!

文章引用自: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44897

2009.10.22圓山捷運站東側為花博施工開始「移樹」,事實上西側的「移人」更早之前就已悄悄展開。這塊地方原屬台鐵與台銀,幾十年來居民僅能承租土地興建簡陋房舍安身,且因位於航道管制區無法開發,長久以來居住品質低落無法提昇。目前此區被規劃為「交通轉運區」,住戶需於明年三月前全部遷離,依當地居民說法,根本是台北市政府為舉辦2010年花博,擔心讓前來的遊客看到這塊地方「很髒亂」!居住在這裡均為謀生不易的民眾,加上基地內日治時代的老舊宿舍和四棵百年以上老樹,弱勢的居民與弱勢的文史,在台北市政府眼中,難道僅是經濟發展路上的兩顆小石頭?


老舊宿舍與百年老樹究竟是負債或資產,端賴台北市政府如何看待?目前當地四十九戶一百多位居民成立了「圓山捷運站西側交通廣場徵收戶自救會」,正向台北市政府訴求居民就地安置、老樹與宿舍應保留整修,規劃成為北淡線「鐵道文化街」。下週一(10.26)十點半將在台北市議會舉辦公聽會,向台北市政府提出建言。

花博門面?假封街真移樹!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44882

從一棵到一百零四棵

文章引用自: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45583

自今年年初開始,為了建商要移植徐州路一棵老樟樹蓋豪宅,東門里社區居民自發站出來阻擋,因為之前已有多棵老樹移植死亡,造成徐州路「綠色隧道」的破洞不完整,居民擔心長久下來,「綠色隧道」更難保持全貌。直至九月底,社區居民加上集結的民間團體及台大學生,全力阻止建商對這棵老樹進行「斷根」,訴求也由當初的「一棵都不能少」、更拉高到「全數保留徐州路老樹」。2009.10.30下午,台北市樹保委員會特地為徐州路老樹召開審查會,社區居民、民間團體及台大學生再次站到台前為老樹請命,期望樹保委員能為台北市,甚致是台灣留下一條充滿健康生態、人文氣息和歷史記憶的「綠色隧道」。從1到104,並非表示人們貪心,而是對我們的生活環境,真的再也沒有餘裕可揮霍!

松菸的慘痛代價是否學到教訓?
古道老舍有賴樹保 全區保留台北看好
:東門護樹志工隊
徐州路行道樹保護案,將於週五下午3:00於台北市樹木保護委員會正式審議,由東門護樹志工隊、台大學生會、綠黨、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自然步道協會、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等37個機關團體,聯名提送「徐州路(林森南路至杭州南段) 路樹認定為受保護樹木」案,將對徐州路104棵老樹之保護與週邊文化歷史與地景保存有重大影響。東門護樹志工隊、台大學生會、綠黨等團體,於市府召開記者會,出示老相片、老地圖、等豐富文史資料來佐證徐州路,與超過270年清朝古道的齊東街等之街道歷史密切關係,加上老樹與日式官舍、台大社科院、公衛學院、台大醫院等建築與老樹之景觀融合、深具城市發展的文化歷史重要意義。在台大校內連署募集上千同學連署的台大學生會,也會致函馬英九總統(台大法律系畢)、郝龍斌市長(台大食品科學系畢)兩位台大校友,呼籲關切與台大校史息息相關的徐州路老樹保護問題。

依據台北市樹木保護條例第二條第一項第五款:「珍稀或具生態、生物、地理及區域人文歷史、文化代表性之樹木,包括群體樹林、綠籬、蔓藤等,並經主管機關認定者。」故37個團體希望爭取樹委會支持,主張徐州路綠色隧道老樹是具有區域歷史人文代表性之生態、文化資產,而應予「全區保留」。此案從本月初多場抗爭與黃絲帶祈福行動,經本月14日簡余晏議員所召開之協調會後,作成樹保委員會10日內審議、市府變更為道路用地、編列預算徵收或易地方式處理等,廠商並承諾於樹委會召開前不作斷根等處置。此次樹木保護委員會之審議結果將關鍵。

此案包含台大師生一千人,於短短約半個月募集近三千人連署,然而建商富豊建設、富泰營造,無視社會壓力,除了暫停斷根作業,待樹保會議審議外,始終不願朝社會成本最小的變更設計、不移樹來著眼。不論樹保會議結論為何,市府後續是否變更道路用地、徵收或易地、廠商是否求償,國有財產局擅自拍賣市府所管理之人行道公共用財產,有否違反國有財產法28條不得處分之規定,會是後續各界關切焦點。

東門護樹志工隊http://otreeland.pixnet.net/blog

2009年10月30日

大量標地炒熱房價 學者:應暫停

【聯合報╱記者許佳佳/台北報導】

央行有意嚴審房貸戶資格,學者認為,政府後知後覺,早該對高房價拿出辦法。建商則表示,金融海嘯後銀行放款早已趨嚴,央行出手後市場應會適度降溫。

淡江大學產經系副教授莊孟翰說,台北房價早已太高,超過國民的負擔能力,但政府之前僅顧發展經濟,未顧到社會現象;針對高房價,政策牽涉的各部門邏輯要一致,而非像上個月「以房養老」議題,部會間各唱各的調。

莊孟翰說,台灣的房地產向來是內需產業,所謂的資金行情,是因台灣調降遺贈稅、美國查富人稅等因素引發外來需求增加,但這種需求是否成真,還是僅止於炒作?值得政府注意。

莊孟翰認為,今年以來國產局大量標地,再由滿手現金的壽險業者承接,標售價格屢創新高,進而刺激房價走揚。他建議,政府若要讓房價回歸基本面,應暫停標地,讓市場冷卻一下。

2009年10月27日

500坪以上不准賣 眷改財源恐斷炊

【聯合報╱記者賴昭穎/台北報導】

行政院長吳敦義日前指示財政部,500坪以上國有土地統統不准賣,包括軍方委託標售的眷村土地也要「凍結」,吳揆一聲令下,平息了「賣祖產、炒作地價」爭議,但是眷村改建財源恐怕「斷炊」。

國產局已發函給國防部,所有軍方委託標售的500坪以上眷改土地「全數暫緩標售」,至於眷改土地處分方式也請國防部「通盤考量」。官員說,除非政策轉彎,否則大面積眷改土地一塊也不會賣。

據了解,軍方大面積眷改土地停售,軍方委託國產局標售桃園縣市的4塊土地統統喊「卡」,賣相最佳的是位於桃園市慈文路、慈祥街附近的1,331坪住宅用地,每坪底價超過16萬元、總底價2億2,000萬餘元;另一塊位在桃園縣楊梅鎮的7560多坪土地,底價近6億5,000萬元,也停標。

新光人壽本月初以每坪402萬餘元的高價,買下軍方委託國產局標售的台北市中正區千坪住宅用地,引發財團炒作房價疑慮,也使得大面積國有地標售成絕響。

「500坪以上國有土地不統統准賣」,換句話說,未來,國有地只能以「設定地上權」的方式處分,政府仍掌握土地所有權,卻能賺到權利金與租金;為提高民間投資意願,財政部國產局擬修正地上權設定辦法,將地上權租期由50年拉長到70年,權利金與租金也改以彈性訂定;相關辦法近日內公布。

國產局官員說,目前設定地上權的規定不夠吸引人,前兩批地上權標租案只1件成交,新辦法上路後,會從中挑選土地來標租地上權,例如北市中山區興安街750坪住宅用地、北市中山區長春路382坪商業用地等、北市中正區潮州街480坪住商用地,都可能再度列標。

官員說,放寬地上權條件的項目,使用期限從50年改為最長70年,權利金底價也從市價的5成改為3成到7成,至於每年的租金目前是公告地價年息5%,也修訂為年息2%到5%,將依土地賣相好壞,設定不同的條件。

面積狹小又位於巷弄內 國產局標地冷清收場

鉅亨網記者盧冠誠 台北
2009 / 10 / 22
星期四 21:36

國產局北辦處今(22)日標售 2009年度第 19批國有 非公用不動產暨代管無人承認繼承遺產共 7宗土地,僅 吸引 13張標單,最後標脫結果共 4宗土地標出,標脫率 57%,永慶代銷事業處副總吳金銘表示,本次國產局所 標售土地因土地面積狹小,又位於巷弄內,未來若要循 都更整合或改建上都較不容易,故僅 13組自然人投標, 無任何建商進場下標。

本次還有標售 5宗中山北路公寓,雖然因故停標, 卻意外吸引了 23封標單,顯見民眾對看好老公寓未來的 都更增值利益,熱烈搶標。

標出的土地最高價為中山北路 28土地,得標單價 每坪約 200萬,剛好位於本次另 5標停標的公寓旁,附 近都是 45層樓的老公寓,將來應該會一起進行都更整 合。

該案鄰近捷運善導寺站、忠孝國小、成功高中、台 大法學院、台北商業學院、台大醫院、光華商圈、華山 公園,交通便利,學區鄰立,商圈資源豐富,生活機能 極佳,週邊房市多處皆深具都更增值潛力及開發價值。

2009年10月25日

配合花博美化市容 郝龍斌:花6年時間更新全台北市道路

2009/10/13 NOW NEWS 今日新聞

記者 林睿康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明年即將登場,為全面美化市容,台北市政府今(13)日宣布將從今年到民國103年,總共6年時間,要全面更新台北市的道路,台北市長郝龍斌表示,將朝每年完成更新168萬平方公尺路面目標,從點、線、面串聯提升台北市道路品質。

郝龍斌說,配合花博來臨,台北市路平專案從今年到99年度上半年,總共有73條道路陸續施工,全市即將進入路平專案執行高峰期。

郝龍斌表示,97年台北市曾完成12條專案道路的銑鋪及路面更新,98年度更將開始執行6年更新計畫,將針對路基不良道路進行改善,包括調降人孔蓋,也增加鋪築瀝青混凝土厚度為10公分,以提高道路更新的平整度與耐用度。

台北市新工處也說,今年的路平專案從年初到現在已獲得初步成果,包括忠孝東路4段到6段、西園路1段到2段、環河北路1段到2段、承德路4段到6段、八德路3段及市府路等17條主要道路完成更新。

另外,為加速寬度8公尺以下道路更新進度,新工處表示,將與各區公所採取雙軌同步維護機制辦理維護管理,像是各區公所負責各項緊急性、臨時性及非計畫性道路維護更新,至於新工處則負責寬度8公尺以下道路計畫性維護工作。

為花博整市容 近馬家市場修外牆

2009/10/21 TVBS 新聞

台北市政府明年要舉辦國際花卉博覽會,市府也開始一連串的美化市容工程,不僅推動老舊房屋拉皮,就連台北市傳統市場的外觀也開始整容,號稱「馬總統廚房」的興隆市場,現在就圍起藍色大布幔,不過民眾覺得興隆市場距離花博會場那麼遠,市府還大興土木整修,難道是因為興隆市場距離馬總統家比較近嗎?市政府強調,所有公有市場都一視同仁,有需要就會整修。

TVBS記者郭岱軒:「市政府為了推動『台北好好看』,今年的老屋拉皮補助申請案有57件,就通過了22件,光是預算就編了1.4億元。」

為了打理台北市門面,市場處也規劃打造傳統市場新風貌,號稱「馬總統廚房」的興隆市場,圍起了四面藍色布幕,打算整修外觀,雖然這裡離花博主場館有點遠,但台北市政府砸8百多萬,毫不手軟。

台北市議員林奕華:「你只重外表不重內在,我覺得這東西多了,會讓民眾感覺不實在,外觀重要,但是裡面絕對比外面重要。」

不是只挑馬總統家附近的市場整建,市政府強調,所有公有市場都一視同仁,只是走進興隆市場,地板瓷磚積了一層黑垢,攤商花錢租來的攤位破損、磚頭外露,生鏽的水錶和天花板雜亂的管線,更是叫人無法領教。

興隆市場攤商:「地板當然也可以(整修)呀,整個更新的話也不錯。」興隆市場攤商:「像我們這個好像就是比較小塊的那個瓷磚,可能需要大一點,也比較好整理。」

市府到處拉皮,作足門面功夫,只是建築物裡外的差別待遇,民眾感受落差也很大。


花博封街壅塞 路邊拍照取締惹民怨

2009/10/22 自由時報

記者洪敏隆

民眾投訴花卉博覽會施工,酒泉及玉門街封街已造成周邊交通打結,卻有警員19及20日上班尖峰時間,還站在交通最壅塞的民族西路,拿著相機拍照取締機車行駛禁行機車道,痛批警方在交通壅塞期間既然有警力取締違規,卻不全部投入疏導交通,實在太超過。

指警方不疏導交通 搶錢太兇

林姓讀者投訴,花博封街,上班已經塞到不行,原本搭公車的他,因為怕遲到改騎機車上班,卻在民族西路快到中山北路口,發現有警員站在靠中山足球場的人行道,拿著相機拍機車違規。

林姓讀者說,因為酒泉、玉門街封街,機車只能改走民族西路,民族西路的機車數量當然是以往的好幾倍,會有很多機車騎到內側禁行機車道,但警察不在路口指揮疏導交通,反而在人行道拿相機拍機車違規,搶錢未免搶太兇。

台北市交通警察大隊長方仰寧說,花博封街上班尖峰民族西路交通流量大,是西往東的方向,但警員站在人行道拍照,是針對東往西違規車輛,主要是這個路段機車常違規甚至跨越雙黃線,肇事件數多,有取締必要性,但顧及社會觀感,昨天已請警員改以吹哨取代拍照。

中山交通警分隊中隊長林洸賢說,19、20日早上在該路段共告發取締的300多件違規,酒泉街封閉後,公車全數改道民族西路左轉中山北路,若機車駛入快車道與汽車爭道,危險性大增,但照相取締需寄送時間,較難收立即改正效果,昨起派崗吹哨將違規機車趕入正常車道,一週後再派員取締。


辦花博拆民宅 住戶含淚陳情

2009/10/21 民視新聞

台北市政府為了明年的花博,要拆除捷運圓山站附近40多戶民宅,理由是這些民宅
太醜了,可是其中有不少居民經濟狀況不好,家被拆了,根本沒地方去,這些老住
戶含淚陳情,希望市府可以讓他們就地重建。

一想到家就要被台北市政府拆除,婦人的淚水再也止不住,和一對智能障礙的兒女
,住在3坪大的房子,一家三口,只靠婦人賣豬血糕生活,如果家被拆了,攤子也不
能擺了,這對老夫妻,住的是合法建築,可是市府說他們的房子也要拆。

就地重建,是40多個拆遷戶的共識,在這住了7、80年,說什麼都不想走,自救會找
來文化局會勘,希望百年老樹和日據時代的官舍,可以被列為古蹟,地方建議市府
,改建成特色老街,也是一條路。

一邊是先進現代的建設,一邊是老舊古樸的房舍,該如何讓新與舊並存呢?或許拆遷
並不是唯一的答案。

花博會蓋陸橋/使用率低 3年沒蓋陸橋

2009/10/12 聯合報
記者黃驛淵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興建人行陸橋惹爭議,但台北市「不興建」人行陸橋早已成為
共識。台北市新建工程處指出,近3年北市從未再規畫或興建任何一座人行陸橋。

目前台北市許多人行陸橋因乏人問津,面臨拆除命運。如景美女中前的人行陸橋使
用率幾近零,年底前就會拆除完畢。

台北市前幾年也全面檢討過陸橋的存廢必要性。根據北市交工處96年的調查,使用
率不到1成的陸橋竟有10座,包括環河南路、廣州街口的龍山國小陸橋,水源路、
萬大路口的水源萬大陸橋,以及南京西路、太原路口的日新國小陸橋等。

北市交工處副總工程司佘吉昌表示,陸橋設置需考量人行流量、車流轉向以及周邊
都市景觀等因素,而陸橋對身心障礙者、老年人較不方便,加上使用率不佳,近年
交通政策都鼓勵設置平面道路的行人穿越道。

北市新工處規畫科長周承秀表示,行人不習慣走天橋造成使用率過低,加上多數陸
橋未加裝手扶梯,也不符合無障礙空間設計,近年幾乎不再規畫興建人行陸橋。

周承秀說,目前除了花博陸橋,未來北市僅有一座社子國小及葫蘆國小前跨堤人行
陸橋等待興建,「但計畫是95年以前核定的」。

台北市議員林國成表示,戒嚴時代,因總統維安需要,北市才興建許多人行陸橋方
便相關人員站上陸橋「警備」,但現在早已解嚴,興建陸橋不符時代潮流。

花博會蓋陸橋/ 城市美學 不該走回頭路

2009/10/12 聯合報
記者黃驛淵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明年即將登場,北市府求好心切在台北市各區域大興土木,城
市的改變市民都看得見。但耗巨資蓋陸橋,不僅忽略民意,也違背政策延續及城市
治理的核心理念。

台北市近年不再興建人行陸橋,正是因為不便民,使用率太低,容易形成浪費。

花博會展期180天,活動結束即拆除上億元蓋的陸橋,相當於一天要花6萬多元,嚴
重浪費公帑;若如產發局所言「不拆除」,相關局處可曾考量:「當地真需要一座
陸橋嗎?」使用率多高?以北市陸橋的使用現況而言,恐怕不樂觀。

早年台北交通設計以「車」優先,蓋陸橋分流人潮、車潮,但缺乏城市美學意識,
陸橋設計不僅破壞都市街道景觀,又因爬上爬下不方便,造成許多「蚊子橋」;北
市多年前便開始著手「拆橋」,試圖還給城市一個清新面貌。

在前市長馬英九時代,他都曾自嘲是「拆橋市長」,任內也拆了不少陸橋,當時宣
示拆橋是為了建設,也讓老舊社區翻新。

近年北市持續推動「台北好好看」城市美學計畫,打造「綠色城市」已是市長郝龍
斌上任來的政策核心及都市發展目標。如今花博新陸橋成為中山南北路的「唯一」
,該如何說服附近居民走回頭路?

再者,花博新陸橋周邊,中山北路、民族東路口,以及台北故事館前已設人行地下
道,加上酒泉街口原就設置行人穿越斑馬線,三條行人通道連接花博兩個展區,市
府何不調整設計,化煩為簡,省下超過億元的經費。趕緊尋找替代方案,或許還不
算太晚。

2009年10月24日

台銀青田街土地標出每坪371萬 未來推案至少120萬

[記者曹逸雯/台北報導]

台銀22日標售北市不動產,其中最令人矚目的青田街172坪住三土地,在38組人馬的搶標下,由一度被判定廢標的陳姓民眾,以高出底標一倍的6億3888萬元得標,不僅創下住三土地的新高紀錄,每坪容積單價165.3萬元,也改寫今年4月金享建設買下信義計畫區D3土地時所創下的紀錄,未來推案價格每坪至少120萬元。

台銀22日標售「98年度第3批行有不動產」,總計招標9筆北、高兩市不動產,共吸引51封標單搶標,最後僅標脫3件,標脫率33.33%。

其中,位於青田街12巷的172.12坪土地,共吸引38封標單搶標,包括志嘉建設、皇鼎建設、環泥建設、統領百貨、中華工程、宏璟建設、璞真建設、寶璽建設、九昱建設、廣朋建設、嘉春建設等知名建商、企業都來投標。

最後由陳姓民眾以6億3888萬元、每坪單價371.18萬元得標;次高為上櫃公司達麗建設以6億468萬元、每坪351.31萬飲恨;第三高為城中建設總經理胡仁貴以個人名義投標,金額為5億6389萬元。

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經理蘇啟榮表示,青田街在房地產業者的眼中,是一個足以跟信義計畫區、大直水岸、天母、大安森林公園等豪宅區比肩的地段。相較豪宅地段的豪氣,青田街勝在充滿濃厚人文氣息的逸氣,因此這筆難得釋出的172坪住宅區土地,宛如收藏品一般,最後也拍出難以評估的收藏價。

信義房屋師大店店長林建文指出,目前青田街的舊公寓,房價每坪60~65萬元,且「想買還不一定買得到」,與和平東路南側的巷子相比,一樣的舊公寓,每坪房價卻有約10萬元的價差,若規劃大坪數的豪宅產品,房價有每坪90~100萬元的水準。以附近指標個案「青田吉田」為例,2005年預售時,開價每坪約70~80萬元,目前行情已經在每坪百萬元以上,甚至上看每坪120萬元,許多建商出價都在每坪300萬元以上。

第二標是位於潮州街76號旁的85.61坪 土地,底價1.42億元、每坪單價165.87萬元,共吸引12封標單搶標,最後由遠宏建設以2億8500萬元、每坪332.9萬元得標。

台灣房屋不動產研究室邱太煊表示,由於遠宏建設在今年4月國產局標售土地,以4.2億元標下潮州街這塊基地後方約350坪的土地,為了要爭取臨路有20%停車場獎勵的條件,勢必高價標地,因此最後由遠宏建設拿下,並不令人意外。

國產局都更老公寓標售 每坪飆破103萬 創歷史新高價

[記者曹逸雯/台北報導 ]

財政部國有財產局北區辦事處今(8)日標售一批房地,標脫率5成6,其中一宗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二段的老公寓,以總價7901萬元標得,平均建物每坪單價高達103.9萬元,創下公寓標售的歷史新高價。

國產局北區處今日標售98年度第18批國有非公用不動產暨代管無人承認繼承遺產共9宗,總共吸引了30封標單搶標,最後共標脫5宗,標脫率56%。

其中,原先最受矚目的第2標號,位於中正區忠孝東路二段40號的2、3、4樓公寓,屬於華山三期的都更劃定範圍,因有多組人馬已在此插旗,整合難度相對較高,最後僅一位林姓民眾以總價7901萬元標得,建物平均每坪達103.9萬元,創下公寓標售新高價,換算土地每坪351.8萬元,也是中正區歷年來土地標售案的第8高價。

第1標號位於中正區新生南路一段160巷19號附近的土地,則有8組人馬搶標,最後由李姓民眾以總價1億5千餘萬元脫標,換算每坪單價為160.6萬元,超出底價20.1%。

永慶代銷事業處副總吳金銘表示,忠孝東路二段公寓然只有1張標單投標,但每坪建物價格飆到103.9萬元,比起日前對街巷內每坪標出71.8萬元的華山一期法拍公寓更燙金,明顯高於目前公寓市價。

若換算每坪土地價格高達351.8萬元,因使用分區為商三特,每坪容積單價約為55.8萬元,且土地22.4坪,容積使用率也高,因此仍有買方願以高價競標,附近公寓未來都更整合後,土地開發價值極高,加上周邊新推案已出現每坪80萬元以上行情,從長期投資角度,這棟公寓的投資報酬率及未來增值性相當高。

中正區標脫的另一宗土地、第5標號位於同安街的23坪土地,也以每坪65餘萬元標出,附近多老舊建物,鄰近中正河濱公園、河堤國小,已由民眾申請劃定都更,因此須等未來都更整合後,對其土地價值及周邊房市才會有提升作用。

第6標號位於信義區永吉路的4樓公寓,建物約36.5坪,則是今日最多組投標的標的,共吸引18張標單,最後李姓民眾以每坪建物價格52.2萬元標得,超出底價63.1%,明顯略高於附近公寓行情,吳金銘指出,本案附近多為公寓型的住宅區,周邊公寓行情每坪約31萬~40萬元,社區公園多,生活機能成熟,鄰近捷運市府站,與信義計劃區僅一路之隔。

第10標是位於南港超出底價45.4%,得標者為廖姓民眾,吳金銘指出,這筆土地雖然只有11坪,但屬於市府劃定的「研究院路、南港路西南側更新地區」,且鄰近南港軟體園區、南港火車站、南港高工、南港國小,為南港未來主要發展區域,所以仍有民眾願意標下來等待都更機會。

2009年10月21日

2009/09/14 荷蘭國土規劃及台夫特大學暑期工作坊經驗分享座談會活動記錄

2009/09/14 「荷蘭國土規劃及台夫特大學暑期工作坊經驗分享座談會」活動記錄

現場錄影已上傳至下列網站,請點選下列網頁連結: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43558

影片拍攝、剪接與上傳:公民記者江逸萍

10/31國土計畫法民間論壇


國土計畫法民間論壇
莫拉克風災重創南臺灣,政府繼災後重建條例後,即將重新推動「國土計畫法」,並列為立法院本會期優先法案。不同於發展主義掛帥的傳統思維,吾人更該關心的是,「國土計畫」如何在全球化都會區域治理的架構下回應快速變動的社會、連結各界變革的動力?並在氣候異常暴烈化、災難常態化的挑戰下兼顧國土復育、保安、永續發展的能力?

鑑於此法案影響甚巨且通過在即,民間社會應把握時機,整合訴求並匯集力量,積極介入「國土計畫法」立法過程。因此,都市改革組織(OURs)特辦理「國土計畫法民間論壇」,邀請夏鑄九教授剖析臺灣國土規劃的現況與問題,並與關心此議題民間團體共同討論、集思廣益,就此開展我們對「國土計畫法」的參與行動。在此竭誠邀請您的參與!

活動日期:10/31(六)下午3:00-5:30

活動地點:臺北市NGO會館「演講廳」(臺北市青島東路八號,近立法院)


交通方式: 捷運 / 板南線「善導寺站」二號出口
公車 / 527、295、49、246、604、222、307 「青島林森路口站」

活動流程

15:00-15:10 引言

引言人: OURs都市改革組織 黃瑞茂理事長
---------------------------------------------------
15:10-16:10 主題演講
「臺灣國土規劃的現況與問題」

主講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夏鑄九所長
---------------------------------------------------
15:10-16:20 中場休息
---------------------------------------------------
16:20-16:40 「國土計畫法」條文剖析
OURs都市改革組織
---------------------------------------------------
16:40-17:30 綜合座談
主持人:OURs都市改革組織 黃瑞茂理事長


主辦單位:OURs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www.ours.org.tw
聯絡方式:ours@ours.org.tw、02-2365-6515 陳小姐

本活動無須事先報名,但請各團體盡量回覆參與人數以利資料準備,感謝。

2009年10月2日

國際無住屋運動入門資訊

OURs陳依雯整理2009/10/01

美國
「抗租運動」(Anti-Rent Movement)
加州Santa Monica眾多市民團體提出「抗租運動」(Anti-Rent Movement):
圈出一塊地規範地主的房租價格,安置無法負擔租金的窮人,並成立庇護所照顧弱勢市民及無家可歸者。

全國低收入者居住聯盟
以低收入戶及底層社區為基礎的公民組織,其運動尤其主張婦女和有色人種(少數民族)的居住權益

巴西
無地者共和國 (the Movement of Landless Rural Workers ,MST)
由天主教解放神學、土地改革組織和農村工作聯盟聯合創立於1984年
這個組織有三個信念:為土地抗爭、為農地改革、進行社會轉化

英國
佔屋者顧問(Advisory Service for Squatters,ASS)
英國倫敦的ASS從1975年成立至今成立超過1/4世紀,當然他們很多次都快要倒閉,但幸運的是到最後一刻突然有贊助出現解救危機而繼續撐下去。ASS是一個由不支薪工作人員所組成的組織,其目的主要是為了佔屋者及無家可歸的人提供即時更新的相關訊息,鼓勵人民佔領英國市中心的空屋。他們還出版《佔屋實用小手冊Squatters Handbook》,至少已賣出十五萬本!

德國
烏發片場生態藝術村(UFA FABRIK)
1979年一群藝術家以基進方式進佔一座廢棄片廠,以公社方式生活,耗費多年整理片廠,使原有十棟建築各具功能,結合生態、生活與藝術,發展成為知名的藝術中心,至今已自給自足營運超過1/4世紀。並在1986年與政府簽約35年,並成立正式組織,獲得社會正式的認同。

拖車野台
八零年代的西德住宅問題高漲,約有一千處左右的非法占住處所。當時有一群年輕學生和勞工,原以低價向市府承租空屋,並自力對房屋進行改造,後來卻因市府要原地改建昂貴公寓而遭驅離,於是他們發展出「拖車野台」計畫,改造拖車為移動式集合住宅,並結合音樂、雜耍、戲劇沿路進行野台演出。後來這群人在漢堡市遇到同樣一批住在拖車、佔領荒地的無住屋者,便共同走上街頭,要求政府遵守曾簽署可就地合法的建物合約,並重視年輕人負擔不起城鎮中昂貴住宅的問題。

「住屋生活計劃」(house-living-projects)
德國有些城市提供老舊房舍與荒地重建再造「的住屋生活計劃」,有需要的市民可向市政府申請經費,但百分之十五的重建經費,必須要由申請人自行出資。若申請人真的無力負擔任何經費,可申請代工方式,市政府以工時計算重建代工。重建完成後,申請人須依與市政府訂立的居住合約繳付必要租金,即可在此屋居住十五至五十年。當初「拖車野台」的核心成員之一後來即運用此計畫住在佔領自建的房舍內,並自學成為建築工匠,帶領重建團隊以代工方式幫助各地重建計劃的工程。

荷蘭
無住屋者佔屋運動
1970年代,荷蘭城市居住壓力嚴重,阿姆斯特丹幾名市民便佔領市中心運河旁的閒置豪宅(Groote Keyser),還設立電台對外溝通,自此揭開一場佔屋運動。佔屋在80年代最為洶湧,至今阿姆斯特丹仍有超過千名以上的佔屋者,許多被佔領的空屋發展成各式咖啡店、餐廳、酒吧、兒童劇場、獨立文化中心、公民網路中心、獨立媒體中心、藝術家工作室等。

荷蘭社會至今已發展出明確的「佔屋規則」: 佔屋者會先等建物完全空置一年才破門,象徵式地放一張桌子、一張椅子、一張床, 換一把鎖,然後主動通知警方。警察查出房屋的空置年期,找出業主,再交由法庭判決。若業主不能好好解釋為何空置,佔屋者又有合理需要,法庭或會讓佔屋者合法居住數月至二十年,部分佔屋者須付租金給業主。

法國
居住權協會(Droit au logement,簡稱 DAL)
是一個法國的非營利組織,成立於1990年,目的在幫助社會上最脆弱的族群(無家可歸者與居住條件惡劣者)行使其「住房權」。住房權協會遍及全法,分13個委員會彼此協調。他們要求法國政府屢行1990年制訂的 Besson 法案,該法案牽涉到「生活困苦者者的安置問題」,特別是涉及徵調屬於地方團體、行政機關、國家、銀行、保險公司、大財主與不動產業者的空屋。自 DAL 成立以來,已多次成功令法國當局重新安置千餘人,包括面臨困境的法國家庭與外來移民(無論是否有合法居留),施壓途徑包括佔據空屋、在街上搭營、遊行、法律行動、強制徵收等。

而1994年在巴黎第六區(Saint-Germain-des-Prés) 一棟空大樓的佔據行動則成功地造成政治議題,迫使政府最高層採取立場,催生多項緊急措施與法案,此行動並獲得法國家喻戶曉、被稱為「窮人之友」的皮耶神父公開支持。

日本
「土地住宅市民論壇」

韓國
「經濟正義實踐市民聯盟

以上兩組織更於1992年與台灣「無住屋者團結組織」共同組成「亞洲土地住宅市民聯盟」,並於台北集會。

政治色彩鮮明的佔屋運動:
英國:St. Agnes Place
加拿大:溫哥華的Woodwads Squat、渥太華的Pope Squat
以色列、約旦:1968,基進猶太組織Gush Emunim在巴勒斯坦人聚居的約旦河西岸,開始建立猶太佔領區。

其他還有芬蘭、挪威、丹麥、波蘭、西班牙,都有相關的無住屋運動或組織
國際佔屋運動資料http://en.wikipedia.org/wiki/Squatter
英國http://asbo.squat.net/
芬蘭http://squat.net/valtaus/
德國柏林http://koepi.squat.net/
挪威奧斯陸http://www.blitz.no/及http://squat.net/vestbredden/
波蘭http://www.rozbrat.org/english.htm
西班牙http://www.lazybeggers.com/gal/squat/index.html
法國http://squart.free.fr/

資料來源:網路搜尋
協力人員:高翊寧

2009年9月29日

無殼蝸牛照過來~~運動照片大募集

無殼蝸牛照過來原始募集網頁:http://www.wretch.cc/blog/imliizzy/218020#trackbacks





串聯貼紙:

2009年9月24日

不只是種菜

不只是種菜 吳瑪悧

在台北雙年展中《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子項目〈台北好好吃〉裡,有許多來參與的志工。在分享會中,大家談到為什麼來美術館種菜,答案有許多種,但都指出了生活在城市裡的不足,以及對她的期待。

「為什麼來美術館種菜?」
--為了健康…
--為了紓解工作的壓力…
--為退休後的生活作準備…
--找回童年在鄉間的美好記憶…
--因為沒有田, 所以來美術館種…
--看到植物在手中成長、有收穫,美好愉快、又不花錢….

這些回應所反射出來的城市生活問題是:為什麼我們得要退休後才能開始種菜?為什麼我們的工作讓我們需要紓壓?為什麼童年的美好記憶不能長存在大人的生活裡? 為什麼都市不能像鄉村?為什麼生活在公寓中,不能也享有種菜的樂趣? 享受美好可以不靠消費嗎?為什麼我們得注意食物的安全與健康,它不是天經地義的嗎…?

這些問題表面上看來與《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所點出的氣候暖化不相干,但是它卻折射出我們今日生活的方式,是多麼遠離理想的與環境共生的模式。我們所認知的城市文明—不斷的把農地變成水泥地、不斷的追求最高利潤、不斷的把利益留給私人,災難、責任留給公眾的模式,就是造成氣候暖化加速的主要原因。因而對於這些問題的思考,如何轉化為我們對於城市美好生活的設計,如何規劃一個具生態觀的城市,便是《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透過人人都可參與、人人容易上手的種菜行動來思索與實踐的。

但在種菜過程中,在人面對土地時,我們學習到了兩種不同的農法,一個是使用有機堆肥,一個是自然農法。這兩者的差異,透過大屯溪自然教育農莊的黎旭瀛和陳惠雯老師,我們了解到,大自然有她自我更生、不斷適應環境、讓自己茁壯的本能,只要些微照料,是不需要任何肥料的。使用肥料某種程度其實也反映出我們對於收獲本身的汲汲營營。而且從黎老師所放映的NHK影片裡,我們也看到,許多原本質優的土地,因為過度使用、施肥,而成為貧瘠的土地…。因此〈台北好好吃〉透過種菜行動所帶來的省思,更包括了對於人類步入農耕社會,開始囤糧、賺取利益,以及因而有了充滿算計的經濟制度的回望與反省。如何將反省轉化為新的生活態度與智慧,更需透過實踐來不斷的自我檢視…。

科學家說,人類未來比較大的問題不是能源問題,而是糧食問題…。氣候暖化使得有些土地已無法種植,未來海平面持續上升,耕地面積將更減少。因此〈台北好好吃〉希望藉著分送育苗,推動把城市變成菜園、蔬果耕地的做法,邀請大家一起來幫城市變臉。希望有一天,我們所生活的城市也是個蔬果的耕地,不只有效為城市降溫,也因欣欣然的綠意,帶給人舒暢與樂觀進取感,同時也因為源源不絕的蔬果,而讓人學習相互分享,共存共榮。

2009年9月21日

台北都會燃燒地圖—牠的身世系列

台北都會燃燒地圖—牠的身世系列
熱島效應下的台北生態敏感地圖
OURs報告u20090811

倫敦以「2012」個都市菜園回應2012年奧運聖會
「要讓奧運不只是一場為期兩個禮拜的體育盛會,而是全世界的環保楷模!」這是籌備2012年世界奧運的英國籌委會所立訂的目標,要以最環保的技術建蓋這次的奧林匹克運動大會。

  環保奧運計畫裡面包括:因應奧運興建而拆除的建築物將會回收90%,運動設施建築材料有20%會回收再使用;而奧運期間所需求的能源有50%來自可循環的自然資源,像是風力、水力、太陽能等;奧運興建過程盡量使用耗費燃料較少材料運輸,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50%…等,無論是最高資源回收率、材料再利用、最低廢棄排放,通通符合綠色環保標準。賽事的參觀者需要配合倫敦奧運的綠色計畫,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騎腳踏車和親自步行前往,奧林匹克公園設置長達50公里的單行車專用道和人行步道。
「倫敦市長強森,向外界宣告要在2012年,也就是倫敦奧運到來之前,在倫敦市內找尋2,012塊土地(包括屋頂、校園等可使用的空間),給倫敦市民種植蔬菜,願意參與這項活動的,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都可以獲得市政府實質的協助,大約八萬七千英鎊的經費,一起把廢棄不用的空地,轉變成綠油油的菜田。讓他們可以生產出健康美味的蔬菜。」(2008-11-06 20:00,公視晚間新聞)

台北辦2010花博會「砍樹移樹1168棵」

2010台北市花博會第一個讓社會大眾有認識的消息是:
「---台北市政府為舉辦國際花卉博覽會,欲移植1168棵分佈在大圓山地區的美術公園及中山公園的樹木,目的只為興建使用為期半年的水泥展場。」

「蝴蝶不見了!」
「剛走過來,發現社區的街角空地被改造了,插上台北好好看系列的說明牌子。改造完成之後,幾棵原本蝴蝶可以停留的植物已經不見了,變成為一座小土丘、廊架與二把鐵製座椅。原本社區中飛舞的蝴蝶不見了!」(2009.0801)
一位參加台北市青年規劃師培訓的學員這樣講著最近社區的經驗。

台北都會區中不斷上演的「黑色鬧劇!」
台北市這幾年透過幾個國內外的研究提出「生態台北」的計畫,也積極舉辦「2010世界花卉博覽會」,台北縣也一直以「大河之縣」作為施政主軸。但是種種的不當政策與建設,背離節能減碳的作為仍然不間斷的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世界中,「與災難共生」似乎是盆地居民的宿命。

氣候異變的講法雖有不同,但是「氣候爆烈化」已經從個案開始跨越警戒線,從特殊演化成為常態。台北盆地的水泥化所加重蓄熱效果,「熱島效應」已然成為它的脆弱的體質,種種現象不斷出現,驟雨考驗著都市排水的功能,陽明山的霧線消失,登革熱的警戒線北移恐將再現「圍城」的恐慌,開放空間的都市防災考量,等等議題正考驗著城市的應變能力。

讓台北逐漸變成一個畸形成長中的怪獸。透過地圖的真實呈現,我們一起追蹤紀錄這個怪獸的生命史,當然的目標,是希望遏止怪獸的持續成長。

「熱島效應」
都市地區的地表水泥化缺少水氣蒸發的可能,改變了環境自然的溫度調節功能。反觀在郊區,早晨的太陽蒸發凝結在植物葉面與泥土表層露水,這些露水部分就被建築體直接吸收,降低了空氣的溫度。由於都市大量開發過程中,地下室超量開挖(比建築物的地面層面積還大),都市中泥土與植物覆蓋的面積減少,加上都市空間所採取完全不透水的人工地盤,更徹底阻絕了地表水下滲,以及水氣與土壤、大氣之間的熱交換。

都市地區排水良好,這使得原本應儲存或蒸發的水分快速的從水溝流失掉,蒸散量也顯著減少。加上都市中大量的使用與交通等等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嚴重,且都市中的建築大多為容易蓄熱能的水泥量體,對於微氣候風環境有著阻擋或減弱的作用,皆不利於地表散熱的進行。
持續溫暖化的都市氣溫在周遭低溫郊區的背景襯托下,有如一座發熱般的島嶼,此現象於氣象學上稱之為「都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當都市環境沒有一套對策以減緩「熱島效應」時,不只是建築物外部空間過熱乾旱的情形將日益嚴重;相對的,如何抵抗室外環境暴烈化挑戰,才得以維持室內環境基本舒適度,人們只有採取將自己與外界隔離的模式。於是大量的冷氣使用,熱氣直接排入都市空間中,更加強都市空間的溫度。因此也浮現另一個議題。

在冷氣的協助下,我們可以暫時避免掉戶外高溫的不舒服感。但是長期下來,冷氣可說是室內空氣有機物污染的幫兇。在冷氣啟用的時候,會把窗戶關閉可以增加制冷的效果,減少冷氣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但同時也減低了室內空氣的流通性,使室內裝修建材日日夜夜所肆放出來的有機物質不易驅散,而慢慢地積存下來。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室內空間中將出現種種慢性病,這將是個人與國家重要的財政支出。

台北盆地的體質
台北的盆地地形也是需要一套特殊的機制以減緩「都市熱島效應」的作用。台北市市區內密集的建築基地環境規劃配置阻礙了都市整體散熱的功能。台北市像是個高度運轉的大型機器,除了必須服務市區內所有的機能需求之外,更需負擔由外縣市進入市區的經濟活動所產生的交通及環境衝擊。因此多年來整體活動所產生的熱負荷累積於台北市這有機發展下的都市環境。台北市微氣候環境的優劣取決於都市風場狀況、環境濕度水蒸氣循環場狀況與公園綠地面積分佈狀態。

風道
臺北盆地本由淡水河與基隆河形成二個主要的風道,但是環著河邊所填築的堤防成為風作用的阻礙。另外,良好的都市通風路徑,必須有賴土地使用分區與都市計畫規章於空間象度的考量。從過去台北市對於土地使用分區規劃乃建構在二象度觀點,在缺乏空間象度考量因子的都市計畫策略下,尚未對立體都市風向空間路徑考量,造成不當建築量體配置而成為阻礙都市風場通風散熱機制下最大的原凶。

地表透水與保水
地表滲水保水機制有賴於法規制度面細部計畫實行與工程施工管理以回復原本自然水循環作用;都市綠塊的規劃與設計施工亦有賴法令章程的增修與監督才能真正賦予公園綠地的實質貢獻。
台北市為改善都市下水污染河川問題,積極進行地下管線埋設,統計至2005年其家庭污水接管率已達77.13 ﹪,雖能有效抑止日益嚴重污水污染河川問題,但卻使得民眾有著錯誤的保水觀念,認為所有的水包含雨水、中水皆應迅速排離基地,以致造成都市地表乾燥化問題。再者從都市地表喪失有效滲水面,影響日夜因溫差作用產生的水蒸氣循環機制以致造成溫、濕度的失衡這現象來看,都市地區長年處於低濕、高溫的狀態也使的原有植物面積、昆蟲生態棲地基盤的巨大改變。況且在人行道、柏油路面、水泥地、公、私立停車場乃至於許多休憩場所和公家機關、都市廣場,對於綠建築環境保水指標尚處於推廣階段,因此對於保水設計、透水、貯流施工均相當不足。

不只是美化,而是生存之道:「生態敏感地圖」行動
而如何加速透過環境經理過程,讓都市環境在都市計劃、都市設計、都市景觀設計、建築環境計畫、建築體綠化生態回應機制下提出更多可行之對策,將成未來都市建設之必然思考方向。
過去的都市發展是基於將土地當作一種建築「資源」與「潛力」,追求最大的利潤,在台北的都市發展過程,依應台灣經濟發展的軌跡,政府、專家與投資者告訴大家是一張「基於土地開發利益的的都市發展」圖像。榮景不在!近年來台北人口已經呈現負成長;因此,目前只有「豪宅」能夠在這個都市中被推案,我們的政府無法抑制這種失控的都市發展,反而成為操作機制的一環。這種基於「衍生性商品」的價格戰只能生產這種不合理的產物。

因此我們基於對於都市價值的追求,提出「生態敏感地圖」來取代「基於土地開發利益的的都市發展」圖像的操作,以找回城市的價值,同時以回應氣候「暴烈化」的速度。這樣的工作並非只是研究的議題,而是需要從靜態的藍圖式都市計畫分區計畫中尋找可以調整的空間策略點,行動在於從都市的大架構連結到生活空間中的路徑。這個我們原本期待政府可以帶動的生存戰,確是在不斷的要求對話中感受到極大的挫敗!
因此「生態敏感地圖」不只是一張計劃圖說,它可以是行動、在地智慧與創造機制的熱情:
市民自為的「行動」
像是綠色生活的行為地圖將這個城市街區中所分佈的都市農園、農夫市集、有機飲食、、、等等串起來。像是各種社區生活空間中所發生有趣的改造城市空間的成果,例如「把蝴蝶找回來!」的社區公園改造;一家家由自己打造的商店或綠色的住家、、、等等。
「地方智慧」的累積
參與不只是一種「賦權」,同時也是一種向生活者學習的智慧。「模式化」、「口號式」、「恩寵式」與「主題式」的非理性的都市治理已經無法回應進步社會民眾的期待。台北社區參與議程已經有在地民眾提出「環境治理白皮書」取代政府與專業委託研究的案例。

「監督」的機制
藉由資訊公開,記錄在「生態敏感地圖」上的種種有意義的物件,就像是「針灸」的穴位一樣,來守護在生活世界中僅存的美好事物。我們可以用來探問政府不當做為的年度排行榜,連結民間社團進行評比,可以每一年公布一張地圖以檢驗地方政府的作為。這就像小孩子們公布「泥巴地圖」來控訴大人世界對於都市空間的任意非為!

台北市在未來的環境規劃策略應是朝向回復原本盆地「綠手指與藍臍帶」所建構的自然環境基本面上,讓生物棲地再次回到市區,在微氣候環境謹慎的維持下以修補生態願景。我們所期待的是一個個有計畫的、溝通的、協調的、參與的、原生的、細緻的、有價值的、成為網絡的生態城市計畫的推動。

2009年9月16日

大家來找碴

由於目前燃燒地圖還在試驗階段,麻煩大家如果有發現不方便或是不妥的地方,
可以留言或是寄email到以下信箱:
burningyours@gmail.com

2009年9月13日

台北串燒2-- 一個運動展覽的想像2009/09/14

台北串燒 2

藝術工作者、環境運動者與規劃者 一起面對面討論城市發展的課題


8/11都市改革組織OURs舉行第一次台北大串燒,邀請環境運動者、規劃者就各自推動的議題、案例提出精采報告,藝術工作者也給予熱烈回應,而形成共同合作的開端。(請見「台北大串燒1會議記錄」)

台北串燒2因此接著將討論藝術工作者、環境運動者與規劃者具體合作的可行方案。尤其在八八風災後,氣候異變對於國家安全的影響引起廣泛討論。城市發展又如何因應其挑戰,更是嚴峻的課題。有鑑於此,如何拓展都市環境運動的空間,還要大家一起來激盪。

台北串燒2將由藝術、媒體工作者,提出一個運動展覽的想法,包含透過網路串連以及實體展覽來開展對話,希望為環境及都市運動帶來新的能量與激發。



時間:2009.9.14 (星期一)晚上7:00~9:30
地點:台灣金融研訓院6樓小會議室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62號6樓 (捷運台電大樓站4號出口約一百公尺)


主辦: OURs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聯絡:秘書處 陳依雯 (大白)
Mobile:+886-987-639-321
Tel:02-2365-6515 Fax:02-2365-6829
Web :www.ours.org.tw Email:ours@ours.org.tw

一個運動展覽的想像

主持:吳瑪悧

1. 藝術社群報告:結合運動的展覽可能
報告人
李士傑:透過網路媒體科技整合台北燃燒地圖的方法
徐文瑞:奧地利林茲「顛覆性博覽會」的概念及操作

2. 回應及討論
OURs及各運動團體

3. 小結
確認後續相關工作內容



李士傑簡介 引自http://ilyagram.org/blog/archives/1836.html
文化工作者,網際網路運動人士,關注全球資訊社會當中的種種社會、資訊、科技、文化與媒體議題。在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擔任專案經理,負責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與社群、使用者有關的研發資訊,以及國際合作與計畫間整合的工作。目前正就讀於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班。
個人部落格http://ilyagram.org/blog/
風災後與華視一起製作的新媒體與新聞網頁http://news.cts.com.tw/action/event/flood/index1.html
徐文瑞簡介
策展人,研究興趣主要在於全球化的文化狀況、美學與政治的關係、當代藝術的地理政治處境等。近期策畫的展覽包括2008及2000臺北國際雙年展(臺北市立美術館)、「好地方:臺中國際城市藝術節」(2001,與林宏璋共同策畫);「世界有多大?」(2002,奧地利林茲 OK當代藝術中心、2003,高雄市立美術館)、「非常經濟實驗室」(與Maren Richter共同策畫,2005 臺北)、「利物浦雙年展」(與Gerardo Mosquera 共同策劃,2006,英國利物浦)、「赤裸人」(與Maren Richter共同策畫, 2006,臺北當代藝術館)等。並曾任第四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國際評審,以及第七屆伊斯坦堡雙年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國際評審等。



顛覆性博覽會 簡介
Subversive Messe / Subversive Fair
http://subversivmesse.net/afds/view?set_language=en
奧地利林茲(Linz)是鋼鐵工業城,2009被選為歐洲文化之都。台灣藝術界比較熟悉的是這裡每年舉行的電子藝術展(Ars Electronica)。

2009年5月14~17日在林茲的工業港區,佔地2000平方公尺的展館舉行"顛覆性博覽會",提供藝術愛好者呈現具顛覆性本質的當代發想。該展挪用現代資本社會商展模式,向四方徵件,計收到213個提案。來自各路人馬,以創意方式對抗權威,包括顛覆性的時尚、設計、建築、策略和表演藝術等。除了展覽,也舉行座談、工作坊,傳授簡單易學的運動技術及抵抗策略等。顛覆在此被用來跨越侷限、質疑權威、引發討論。

"顛覆性博覽會"以一種類似嘲諷式的文化反堵手段,一方面進行對資本社會的解構和破壞,另一方面也開創一種具創造性的文化行動能量。



News!台北串燒徵求策展志工團隊

策展志工團隊組別

1.翻譯組:
文件翻譯(中英,能流利譯稿或潤稿,可遠端協助)
文件審校(具相關背景,可協助審校藝術或環境領域專有名詞,可遠端協助)

2.網路組:
網宣(改寫文宣、積極尋求網路曝光管道)
版工(撰寫活動報導、更新文章、發佈訊息)
網工(對於以網路行動參與環境議題有高度興趣,熟悉google map、blogger,負責基本維護管理)

3.展覽組(協助特定運動團體與藝術家之溝通、合作、展覽執行)

4.聯絡組(策劃內部活動、凝聚志工團隊感情)

5.公關組(媒體聯絡、記者會策劃執行、活動資源統籌)

6.記錄組(以靜態或動態影像記錄策展過程)


Attention Please!台北串燒變更策展志工團隊招募方式!

感謝再感謝!本志工招募因報名熱烈超乎預期,
於是我們決定捨棄「一一個別約面談」的方式,改在09/30舉辦「一次說個清楚之志工招募說明會」,
欲報名志工者,請來信留下您的基本資料(必填:姓名、聯絡方式、有興趣的志工組別、預計可參與之時間)
我們將於09/30當天統一舉辦說明會向大家簡報並開放問答
OURs燃燒地圖專題小組:burningours@gmail.com


最新策展志工團隊招募流程
09/28報名截止
09/30舉辦招募說明會
10/07確認策展志工團隊正式成員(上限15人),並公布基礎培訓之時程、內容。


相關最新訊息皆會第一時間發佈於此,請各位有興趣的朋友密切注意本部落格~

2009年9月7日

總統府應更正視國土計畫法之內涵與機制

總統府應更正視國土計畫法之內涵與機制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 理事長黃瑞茂 98/09/01

內政部營建署於九十八年九月一日召開「國土計畫法(草案)」北部公聽會,面對新形勢的國土計畫及修法課題,本人與會後對政府提出以下幾點誠摯呼籲:

應建立國土計畫公共平台的機制
「國土計畫」需能回應快速變動的社會變遷、連結社會的動力,勿讓國土計畫法的指標性與規範性降低。故政府在修法機制上應對資訊社群與公民社會有所想像與回應,例如將相關國土地理資訊及現有委託研究案成果進行資訊公開,並善用民間相關知識與資訊進行民間參與。「國土計畫法」的修法過程不應閉門造車,應建立政策對話的議題平台,做為國土計畫建構的總體社會基礎。

國土計畫應更重視國土復育的內涵
未來要提升城市國際競爭力,一定需要土地,故全台國有土地,包括不當轉移給台銀等土地,應暫停標售及BOT,以因應未來縣市升格及直轄市作為國際競爭之調節使用。

且面對自然災難頻率的常態化,政府仍不斷縱容將山坡地、保護區、行水區、農地變更開發蓋房舍,則國土計畫不能再迴避農地敗壞及農地釋放的課題,農地不應由農委會來管,農村再生條例不該由水保局來管,應建構一個「城鄉計畫」整合體系進行考量與治理。

另國土計劃法草案仍以「公共設施容積移轉」作為徵收補償機制與財政收入來源,但目前主要都會區在「公共設施容積移轉」的政策下已有數倍的容積可使用,例如台北縣現有的容積總量已可供五百萬人居住,早已超越合理的人口結構與環境容受力;且不停濫用容積獎勵將加重都市建築密度並造成公共設施短缺,破壞水土保持、生態環境、防災體系,進而引發諸多公共安全問題,故政府切莫再以「容積」作為執行國土計畫的財源。

國土計畫法應由總統府成立國土規劃小組
徒法不足以自行,修法後如何執行才是關鍵。現行針對國土保育、規劃,已有水土保持法、區域計畫法等法源,但山坡地濫墾、都市濫建等現象仍然存在,最主要的問題是政府權責無法整合及執行力不佳,若只求急就章通過一條「國土計畫法」,將會帶來更多問題。

且在立法過渡其間,政府仍應持續落實已訂定完成的「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讓退輔會在台灣經營的四大高山農場棄耕造林,復育生態,並減少未來公有山坡地與海岸之BOT案,而不是僅強制原住民遷村下山;事實上,八八水災毀掉的部落都是日據之後遷建的「新社」,原有的「舊社」反而都無恙,凸顯原住民千百年來在山林間所傳承的地理經驗,將是氣候異變下的台灣非常需要的自然智慧;國土計畫若能充分保育國土並考量原住民部落文化,原住民當是最佳的國土保安守護者!

而國土相關法令中關鍵的「國土計畫法」與「國土復育條例」分屬內政部和經建會,建議應由總統府成立國土規劃小組,以提升「國土計畫法」之視野與權責考量;否則倉促通過且層級過小的「國土計畫法」,非但無法解決現有國土保安問題,反而徒增財政負擔並製造更多社會對立。

2009年8月11日

熱島效應下的台北生態敏感地圖

台北都會燃燒地圖—牠的身世系列
熱島效應下的台北生態敏感地圖
OURs報告20090811

倫敦以「2012」個都市菜園回應2012年奧運聖會
「要讓奧運不只是一場為期兩個禮拜的體育盛會,而是全世界的環保楷模!」這是籌備2012年世界奧運的英國籌委會所立訂的目標,要以最環保的技術建蓋這次的奧林匹克運動大會。
  環保奧運計畫裡面包括:因應奧運興建而拆除的建築物將會回收90%,運動設施建築材料有20%會回收再使用;而奧運期間所需求的能源有50%來自可循環的自然資源,像是風力、水力、太陽能等;奧運興建過程盡量使用耗費燃料較少材料運輸,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50%…等,無論是最高資源回收率、材料再利用、最低廢棄排放,通通符合綠色環保標準。賽事的參觀者需要配合倫敦奧運的綠色計畫,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騎腳踏車和親自步行前往,奧林匹克公園設置長達50公里的單行車專用道和人行步道。

「倫敦市長強森,向外界宣告要在2012年,也就是倫敦奧運到來之前,在倫敦市內找尋2,012塊土地(包括屋頂、校園等可使用的空間),給倫敦市民種植蔬菜,願意參與這項活動的,無論是個人還是團體,都可以獲得市政府實質的協助,大約八萬七千英鎊的經費,一起把廢棄不用的空地,轉變成綠油油的菜田。讓他們可以生產出健康美味的蔬菜。」(2008-11-06 20:00,公視晚間新聞)

台北辦2010花博會「砍樹移樹1168棵」2010台北市花博會第一個讓社會大眾有認識的消息是:
「---台北市政府為舉辦國際花卉博覽會,欲移植1168棵分佈在大圓山地區的美術公園及中山公園的樹木,目的只為興建使用為期半年的水泥展場。」
「蝴蝶不見了!」
「剛走過來,發現社區的街角空地被改造了,插上台北好好看系列的說明牌子。改造完成之後,幾棵原本蝴蝶可以停留的植物已經不見了,變成為一座小土丘、廊架與二把鐵製座椅。原本社區中飛舞的蝴蝶不見了!」(2009.0801)
一位參加台北市青年規劃師培訓的學員這樣講著最近社區的經驗。
台北都會區中不斷上演的「黑色鬧劇!」
台北市這幾年透過幾個國內外的研究提出「生態台北」的計畫,也積極舉辦「2010世界花卉博覽會」,台北縣也一直以「大河之縣」作為施政主軸。但是種種的不當政策與建設,背離節能減碳的作為仍然不間斷的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世界中,「與災難共生」似乎是盆地居民的宿命。
氣候異變的講法雖有不同,但是「氣候爆烈化」已經從個案開始跨越警戒線,從特殊演化成為常態。台北盆地的水泥化所加重蓄熱效果,「熱島效應」已然成為它的脆弱的體質,種種現象不斷出現,驟雨考驗著都市排水的功能,陽明山的霧線消失,登革熱的警戒線北移恐將再現「圍城」的恐慌,開放空間的都市防災考量,等等議題正考驗著城市的應變能力。
讓台北逐漸變成一個畸形成長中的怪獸。透過地圖的真實呈現,我們一起追蹤紀錄這個怪獸的生命史,當然的目標,是希望遏止怪獸的持續成長。

「熱島效應」
都市地區的地表水泥化缺少水氣蒸發的可能,改變了環境自然的溫度調節功能。反觀在郊區,早晨的太陽蒸發凝結在植物葉面與泥土表層露水,這些露水部分就被建築體直接吸收,降低了空氣的溫度。由於都市大量開發過程中,地下室超量開挖(比建築物的地面層面積還大),都市中泥土與植物覆蓋的面積減少,加上都市空間所採取完全不透水的人工地盤,更徹底阻絕了地表水下滲,以及水氣與土壤、大氣之間的熱交換。
都市地區排水良好,這使得原本應儲存或蒸發的水分快速的從水溝流失掉,蒸散量也顯著減少。加上都市中大量的使用與交通等等所造成的空氣污染嚴重,且都市中的建築大多為容易蓄熱能的水泥量體,對於微氣候風環境有著阻擋或減弱的作用,皆不利於地表散熱的進行。
持續溫暖化的都市氣溫在周遭低溫郊區的背景襯托下,有如一座發熱般的島嶼,此現象於氣象學上稱之為「都市熱島效應(urban heat island)」。
當都市環境沒有一套對策以減緩「熱島效應」時,不只是建築物外部空間過熱乾旱的情形將日益嚴重;相對的,如何抵抗室外環境暴烈化挑戰,才得以維持室內環境基本舒適度,人們只有採取將自己與外界隔離的模式。於是大量的冷氣使用,熱氣直接排入都市空間中,更加強都市空間的溫度。因此也浮現另一個議題。
在冷氣的協助下,我們可以暫時避免掉戶外高溫的不舒服感。但是長期下來,冷氣可說是室內空氣有機物污染的幫兇。在冷氣啟用的時候,會把窗戶關閉可以增加制冷的效果,減少冷氣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但同時也減低了室內空氣的流通性,使室內裝修建材日日夜夜所肆放出來的有機物質不易驅散,而慢慢地積存下來。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室內空間中將出現種種慢性病,這將是個人與國家重要的財政支出。

台北盆地的體質
台北的盆地地形也是需要一套特殊的機制以減緩「都市熱島效應」的作用。台北市市區內密集的建築基地環境規劃配置阻礙了都市整體散熱的功能。台北市像是個高度運轉的大型機器,除了必須服務市區內所有的機能需求之外,更需負擔由外縣市進入市區的經濟活動所產生的交通及環境衝擊。因此多年來整體活動所產生的熱負荷累積於台北市這有機發展下的都市環境。台北市微氣候環境的優劣取決於都市風場狀況、環境濕度水蒸氣循環場狀況與公園綠地面積分佈狀態。

風道
臺北盆地本由淡水河與基隆河形成二個主要的風道,但是環著河邊所填築的堤防成為風作用的阻礙。另外,良好的都市通風路徑,必須有賴土地使用分區與都市計畫規章於空間象度的考量。從過去台北市對於土地使用分區規劃乃建構在二象度觀點,在缺乏空間象度考量因子的都市計畫策略下,尚未對立體都市風向空間路徑考量,造成不當建築量體配置而成為阻礙都市風場通風散熱機制下最大的原凶。

地表透水與保水
地表滲水保水機制有賴於法規制度面細部計畫實行與工程施工管理以回復原本自然水循環作用;都市綠塊的規劃與設計施工亦有賴法令章程的增修與監督才能真正賦予公園綠地的實質貢獻。
台北市為改善都市下水污染河川問題,積極進行地下管線埋設,統計至2005年其家庭污水接管率已達77.13 ﹪,雖能有效抑止日益嚴重污水污染河川問題,但卻使得民眾有著錯誤的保水觀念,認為所有的水包含雨水、中水皆應迅速排離基地,以致造成都市地表乾燥化問題。再者從都市地表喪失有效滲水面,影響日夜因溫差作用產生的水蒸氣循環機制以致造成溫、濕度的失衡這現象來看,都市地區長年處於低濕、高溫的狀態也使的原有植物面積、昆蟲生態棲地基盤的巨大改變。況且在人行道、柏油路面、水泥地、公、私立停車場乃至於許多休憩場所和公家機關、都市廣場,對於綠建築環境保水指標尚處於推廣階段,因此對於保水設計、透水、貯流施工均相當不足。

不只是美化,而是生存之道:「生態敏感地圖」行動
而如何加速透過環境經理過程,讓都市環境在都市計劃、都市設計、都市景觀設計、建築環境計畫、建築體綠化生態回應機制下提出更多可行之對策,將成未來都市建設之必然思考方向。
過去的都市發展是基於將土地當作一種建築「資源」與「潛力」,追求最大的利潤,在台北的都市發展過程,依應台灣經濟發展的軌跡,政府、專家與投資者告訴大家是一張「基於土地開發利益的的都市發展」圖像。榮景不在!近年來台北人口已經呈現負成長;因此,目前只有「豪宅」能夠在這個都市中被推案,我們的政府無法抑制這種失控的都市發展,反而成為操作機制的一環。這種基於「衍生性商品」的價格戰只能生產這種不合理的產物。
因此我們基於對於都市價值的追求,提出「生態敏感地圖」來取代「基於土地開發利益的的都市發展」圖像的操作,以找回城市的價值,同時以回應氣候「暴烈化」的速度。這樣的工作並非只是研究的議題,而是需要從靜態的藍圖式都市計畫分區計畫中尋找可以調整的空間策略點,行動在於從都市的大架構連結到生活空間中的路徑。這個我們原本期待政府可以帶動的生存戰,確是在不斷的要求對話中感受到極大的挫敗!
因此「生態敏感地圖」不只是一張計劃圖說,它可以是行動、在地智慧與創造機制的熱情:
市民自為的「行動」
像是綠色生活的行為地圖將這個城市街區中所分佈的都市農園、農夫市集、有機飲食、、、等等串起來。像是各種社區生活空間中所發生有趣的改造城市空間的成果,例如「把蝴蝶找回來!」的社區公園改造;一家家由自己打造的商店或綠色的住家、、、等等。

「地方智慧」的累積
參與不只是一種「賦權」,同時也是一種向生活者學習的智慧。「模式化」、「口號式」、「恩寵式」與「主題式」的非理性的都市治理已經無法回應進步社會民眾的期待。台北社區參與議程已經有在地民眾提出「環境治理白皮書」取代政府與專業委託研究的案例。

「監督」的機制
藉由資訊公開,記錄在「生態敏感地圖」上的種種有意義的物件,就像是「針灸」的穴位一樣,來守護在生活世界中僅存的美好事物。我們可以用來探問政府不當做為的年度排行榜,連結民間社團進行評比,可以每一年公布一張地圖以檢驗地方政府的作為。這就像小孩子們公布「泥巴地圖」來控訴大人世界對於都市空間的任意非為!

台北市在未來的環境規劃策略應是朝向回復原本盆地「綠手指與藍臍帶」所建構的自然環境基本面上,讓生物棲地再次回到市區,在微氣候環境謹慎的維持下以修補生態願景。我們所期待的是一個個有計畫的、溝通的、協調的、參與的、原生的、細緻的、有價值的、成為網絡的生態城市計畫的推動。

台北大串燒--台北的燃燒地圖工作坊2009/08/11

台北大串燒---台北的燃燒地圖 工作坊Taipei is Burning charrette
—藝術工作者、環境運動者與規劃者一起面對面

1989年八月,數萬人聚集夜宿忠孝東路,抗議飆漲的房價讓小市民成為無殼蝸牛一族;2009年八月,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造成50年來最嚴重水災,凸顯環境暴烈化與治理失靈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從都市住宅到環境災害,20年來我們的都市發展如何走到今天?政府年年投入大筆治理預算,但環境體質改變了多少?我們的公民社會又如何回應?除了從環保、規劃的角度,是否還有其他的領域、創意可以投入,共同尋求新的策略與行動?

因此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OURs主辦台北的燃燒地圖工作坊,邀請藝術工作者、環境運動者與規劃者一起面對面,以大台北都會為起點,共同探討都市發展的課題。

活動主辦:都市改革組織OURs
活動協辦:台北國際藝術村、燃燒地圖環境聯盟、綠黨、崔媽媽基金會、湳仔溝水岸聯盟、客家公園郝好做聯盟、松菸公園催生聯盟、江翠護樹志工隊、青年樂生聯盟、Peopo公民新聞平台、台灣土地倫理發展協會、

活動目的:
去年台北雙年展由吳瑪悧 + OURs共同製作「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討論在氣候異變下,城市發展的未來。在無殼蝸牛運動20週年之際「台北的燃燒地圖」將延伸探討當前大台北在都市發展中的急迫課題,邀請藝術工作者、環境運動者與規劃者一起面對面,希望透過對於相關議題的認識與討論,形成一個跨領域的夥伴團隊,一起提出對於生態城市的願景。

活動時閒:
2009/08/11,6:00-9:30pm

活動內容:
主持: 吳瑪悧

Part 1 演講
黃瑞茂(OURs理事長): 熱島效應下的台北敏感地圖
潘翰聲(綠黨秘書長): 地球暖化下的台灣:加害者兼受害者
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無殼蝸牛運動20年回顧

Part 2 燃燒地圖案例說明(每案例五分鐘,建議以簡報或短片搭配口頭說明)
水、路
邱子容(湳仔溝水岸聯盟):再見湳仔溪!台北最後一條露天河流的悲歌
林秀美(湳仔溝水岸聯盟):浮洲我的家--文化尋根與社區經營
樹、土地
游藝(松菸公園催生聯盟):市民要公園,不要巨蛋蚊子館
大暴龍(江翠護樹志工隊):我願游泳在樹海
人、文化
王顥中(青年樂生聯盟):台北誰的家?樂生、三鶯、溪洲運動現況
燃燒地圖議題補充
黃瑞茂、陳依雯(OURs): 水、路-台北雙溪、淡北快速道路、台北港
人、文化-山仔后、寶藏巖
樹、土地-客家公園、花博、台北捷運
參考網頁: http://burningmap.blogspot.com/part 3 串燒討論
透過一起對話,激盪創意合作的想像

---台北大串燒:第一次會談紀錄

記錄者:OURs梁佳綺、何欣潔、陳依雯
時間:2009/08/11(二)6:30~10:00pm
地點:台灣金融研訓院六樓小會議室
主持人:吳瑪悧

吳瑪悧:

1. 有鑒於台北環境運動似乎遇到瓶頸,今天邀請各團體來,嘗試串聯與突破。由於本身也是藝文界成員,所以也邀請藝術界來嘗試跨界的可能。
2. 適逢無殼鍋牛運動二十周年,都市社會運動也可以有回顧與再出發。
3. 全球綠黨亞太會議明年在台北舉行,恰與花卉博覽會同年。
4. 流程簡介。(詳見會議紙本)

潘翰聲:

1. 最近水災,讓大家誤以為台灣是氣候變遷的受害者,其實台灣也是全球暖化的加害者。馬英九原本要採取歐巴馬國師克魯曼的建議徵收碳稅,最近又踩剎車,如果徵收碳稅,就是台塑替我們市井小民繳稅了。
2. 先從全球暖化說起:登革熱這種原本只在熱帶出現的疾病,最近連日本厚生省都砸大錢下去防治,可見地球暖化的軌跡。
3. 我們習慣將全球暖化歸因於政府與財團,但這些現象都是我們共同默許才造成的。
4. 非洲只排放了全球2.5%的二氧化碳,汙染源都集中在北方國家,原油使用國也是北方國家,非洲卻是全球最窮的,西北方國家卻是最富裕的,災害地圖與財富地圖顯示全球發展不均的現象。
5. 本期京都議定書將在2012年到期,今年底各國將在哥本哈根協定。台灣的碳排放量佔全球百分之一,我們責無旁貸。
6. 亞太綠人大會將由台灣承辦,台灣綠黨將舉辦一個綠色會議,以開放空間促進開放討論。

呂秉怡:

1. 無殼蝸牛回顧:當時正值台灣解嚴,運動以和平理性的救國團嘉年華模式贏得市民的支持,在當時就已跟藝術家有緊密的合作。
2. 運動的轉化與延續:分為無住屋者團結組織,OURs,崔媽媽。
3. 崔媽媽的策略:以租屋服務與市民建立關係,打破社運只會爭吵要糖吃的形象,最近更擴及搬家爭議工作。
4. 台灣住宅課題分為幾個階段:
1989年 — 住者有其屋,有土斯有財
今日 — 租屋也是一種選項,不再強調房屋所有權,以免讓房貸用光弱勢者所有可支配的生活費。
未來 — 社會住宅應該進場,照顧M型社會下的弱勢。甚至修改住宅法,讓公部門的空屋出租,或者少子化之後閒置的中小學校舍成為住宅。

黃瑞茂:

1. 我們為什麼要做燃燒地圖:發現最近提出異議公部門都不回應,所以提出這個地圖,串連議題,甚至在問題發生之前就要開始集結力量。
2. 台北熱島效應:今年颱風前,台北氣溫高到38度。台北做為一個盆地,他的優勢是生態資源豐富,鄰近溫泉與國家公園,缺點就是熱島效應嚴重,台北卻仍以開發思維主導城市發展,將河岸私有化。
3. 以竹圍的後工業地景為例:工業用地、捷運站與家庭廢棄物沿著河岸層疊,我們有必要在後工業時期來追究城市的身世。
4. 再以華光社區為例:當企業併購國家,華光社區就變豪宅,這對城市一點好處都沒有,豪宅隔絕了城市可及性,讓城市特色消失。
5. 官員甚至規劃以台北港(八里)取代基隆港的吞吐位置,那台北市這個人口密集的地區就將承受這些石化倉儲運輸的外部性,這樣的改變不只帶來利益,也會帶來成本。
6. 所以我們要有行動,製作生態敏感地圖,強調市民自為,地方智慧與向政府監督問責。例如為了花卉博覽會推動的台北好好看政策,表面上是在做綠美化,整頓後的綠地卻失去了生態連結,連蝴蝶都不見了,這樣的政策值得被監督與檢討。

邱子容:

1. 我來簡介一下湳仔溝的案例,板橋是一個快速膨脹發展的城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失去了很多東西。例如說板橋是個跟河川息息相關的城市,看它的名字就知道,例如江子翠與新埔這些地名,也都與河流脫不了關係,我們現在卻因為特二號道路興建,要把僅存的一條露天河川蓋掉,這樣很荒謬。
2. 向行政院簡報的時候,我們以韓國青溪川,日本川,德國等地的案例,來說明進步城市「去高架橋化」的趨勢,但行政院完全不為所動。
3. 湳仔溪的兩側有捷運,也有藝文特區,還有台藝大,也有許多古蹟,適合發展河岸生態區。
4. 我們的訴求是特二號快速道路3-2標停工,並請學者來研擬替代方案,事實上也是可行的。我們以工作坊,遊行等方式宣傳理念,但過程蠻挫折的,最後也只能辦個告別音樂會,來證明我們努力過了。

林秀美:

1. 我是浮洲國小的鄉土教育老師,在因緣際會下投入這場運動。
2. 浮洲的歷史資源相當豐富,宗教遶境,三合古厝,運動公園,茉莉花生態文化,這些都是很棒的城市生態,很適合提出河岸願景,官僚卻不為所動。
3. 我也是在抗爭過程中才慢慢發現浮洲之美的。

游藝:

1. 松山菸廠是台北市難得的綠地,還有過去松菸宿舍的建築物,且生態豐富,植栽的種植經過細心安排,有高低層次,相當難得。
2. 現在要蓋的這個巨蛋體育文化園區,裡面的設施多半與體育無關,只跟商業有關,這在都市計畫委員會的時候也曾被質疑。
3. 鄰近的光復國小家長多半也反對這個建案。

王顥中:

1. 樂生療養院是一個痲瘋病的隔離病院,富有歷史教育意義與古蹟價值,但環評報告中完全忽略這點。今天的樂生院已經是日據時代的30%,不管是政府說的40%方案或90%方案,都是30%再繼續往下拆,因此樂生院根本不可能全區保留,只能做到餘區全留。
2. 世界遺產是一個可行的路線,也是我們未來爭取的方向。
3. 官僚在這個過程中表現的也是相當短視近利,忽略地層滑動的危機,強行開工。而現行登錄的文化景觀與歷史建築並不能保證樂生建物在施工期間的安全。

大暴龍:

1. 江翠國中的老樹群因為要蓋游泳池與停車場,而面臨遭到移植的命運。由退休老師與在老樹下運動的民眾發動請命,要求停止砍伐樹木,居民本身動力相當高。
2. 在江翠國中校務會議中老師們也決定不砍樹,縣府卻在不知名的壓力下指示儘速執行,校長卻利用職權翻案,縣議員也不覺得這個提案有何錯誤,甚至叫選民用選票檢驗,不要投他他也無所謂。
3. 目前砍樹工作是暫緩,但縣政府與交通局以居民沒有共識為由不肯變更決策。

廣慈博愛院社區居民王先生:

1. 廣慈博愛院位於信義計畫區,四獸山腳下。
2. 政府要將廣慈博愛院bot,並將旁邊的公園畫設為停車場,將老樹與綠地都破壞掉。
3. 我們的訴求:以容積移轉的方式,保護老樹棲地,這樣旁邊的老舊社區也可以得到改建機會,老樹也可以保留。

徐文瑞:

1. 以德國漢堡為例:政府計畫將一個碼頭地區改建為商場,居民不但反對,更與藝術家合作,辦了許多工作坊,意圖改變這個決策。2002年的時候,藝術家便將這個過程化為一個展覽文件。
2. 抗爭不只是對抗而已,更要找出可行的解決辦法。

孫瑞穗:

1. 剛剛這些社區居民的遠見,如何成為一個可行的解決方案,而非短期的抗爭?
2. 這是一個好機會,面臨都市轉型時,我們能改變第三世界由官僚主導發展的模式。
3. 政府與民間的鴻溝如何彌補?政府的發展願景裡,完全沒有剛剛這些議題。
4. 創意城市中的藝術資源可以下放給地方。

陳曼麗:

1. 在各個議題中可以融入女性觀點,不要預設他是中性的,這樣會讓人更想參與。
2. 在地人的參與也十分重要。
3. 因為政府資訊並不公開,所以在政策擬定的前階段我們都無法參與,總是等工程做一半才發生抗爭,這樣民眾都只能選擇妥協,非常可惜。
4. 藝術家的介入應可啟發我們對良好環境品質的需求與想像,而不只是工程開發至上。

蕭麗虹:

1. 在都市規劃的發展過程中,因環保對開發沒有幫助,所以居民的訴求常常在各方的角力下被卡死,陷入為發展而發展的邏輯。
2. 在英國,即使是私部門的開發行為,他的公聽程序也做得很好,這是台灣所不及的。
3. 永續城市的一些文獻應翻譯中文文件,方便傳播。
4. 藝術家通常不會參加跨領域的討論,但其創意是可以激發出各種不同想像的。
5. 不然就是公聽程序充滿法律漏洞,一點才寄信說六點要公聽會,這樣誰能參加?

浮洲社區居民:

我們這邊也有一個北縣僅存的眷村,佔地一百多公頃,地上物屬於國防部,土地屬於北縣府,聽說北縣府有意保存,我們也很希望這成為一個創意藝文園區,以創意來做保存。

徐文瑞:

1. 大家都希望藝術家來參與社區,但即使是剛剛提到的創意城市的概念,也是預設該地創意人口很多,但台灣的土壤不夠豐富,藝文創意只被當作一種產業,而不是一種介入生活的方式。這需要長期的耕耘,需要讓藝術走出展覽館。
2. 燃燒地圖就是一個監督機制,這些小規模的案例形成很多重要經驗,幫助我們前進。

蕭麗虹:藝術家可以有一個計畫,讓議題成為藝術品,可以創造議題的新面向。

吳瑪悧:藝術不該只是錦上添花,應該有更多的公共參與。

世新社發所王玦:分享一下台北電影節的案例,台北電影節取消了台北主題獎,主辦單位告訴我們他們只想搞純藝術,這些台北公共議題只是一些小眾議題,所以予以取消。有一句話說:I see. 表示我們若不看到則無以了解,台北電影節這種做法,剛好背道而馳。

台大城鄉所畢業陳幸均:

1. 這種社會議題跟藝術家的合作要確立彼此共同的核心價值,確定我們的想像是否一致?說不定藝術家跟議題的距離也沒有這麼大。
2. 近十年來,國家機器用越來越細緻的方式在推行他們想要的都市計畫,讓市民以為高級化是他們想要的,這和二十年前無殼蝸牛的情境不同。
3. 綠手指的概念不應只留在生態層次,也可引進到文化空間,否則滿街都是百貨公司,如何保留城市生活的想像力?

黃瑞茂:

1. 這個座談一開始的發想因為花卉博覽會的種種不當政策,眼看政府與企業的合作越來越緊密,因此想用議題串連,來看看我們能做什麼?
2. 台灣民間的能量是很大的,看華山藝文特區的活動量就知道。
3. 大家可以交流彼此的不同角度,讓彼此有個連結,是個好的開始。

座談影音記實:
http://www.youtube.com/user/curiosity100#play/uploads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42283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42287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42313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42307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42319


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42322

2009年7月2日

980701雙溪水系規劃說明會

我家住在丁仔蘭溪右岸那邊,請縣政府這次一定要幫我蓋堤防,對面左岸堤防已經做起來,我這邊不趕快做以後淹水會更嚴重後!如果你不來做,對面那邊的堤防也要給我挖掉!」一位居民如此表述。

這就是堤防的真相!不管你喜不喜歡,一旦以堤防為治水手段,最後只有比誰的堤防高才能安心,再過幾年雙溪就會變成「雙水溝」,但造成水患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

七月一日星期三,水利局至雙溪鄉公所開說明會,說明修改後的「雙溪水系規劃」,現場聚集一百多位地方民眾關心。說明會當日為上班日,來者多為老年人,又水利局未以台語說明,現場多數鄉親表示聽不懂。歷時三個半小時的說明會,水利局始終沒有說明最後規劃的內容,現場又淪為鄉親個別表述意見、水利局選擇性回答的場面。

細看規劃報告書內容,共有二十三個工程項目,包含十九項「護岸、堤防相關工程」,一個所謂截彎取直的「疏洪道工程」、兩個清淤河道整理工程、一個排水箱涵工程,還是問題重重:
一、鐵路、公路造成的多處瓶頸段,水利局只處理一個。
二、八股平原一帶急迫需要打開台鐵第一及第二雙溪橋所造成的河道瓶頸、恢復自然洪泛機制,水利局卻採取另闢疏洪道手段。截彎取直後大水衝擊速度與下游水位、沈積量都將增高,貢寮鄉的災害將比往常嚴重!。
三、堤防相關工程共有十九項,局長說:「這些不一定要做,請大家放心」--那要做什麼?
四、清淤工程只有兩個,且依然是沒有運離河道的「假清淤」。

這樣的規劃結果並不符合當初重新檢討規劃的原則:「應以非工程手段為優先,例如預警、通報等防災救災系統,重新檢討堤防必要性,並儘速辦理疏浚及廢渣山移除工程」,水利局再次違背與水利署楊副署長、地方居民、水患治理監督聯盟的共識。

水利局不願積極處理對於公路、鐵路的跨單位協調,不願解決清淤廢土運離的問題,故採「堤防、截彎取直」等工程手段。可以預見的,在花了上億公帑之後,雙溪未來將會成為「雙水溝」,且包含貢寮的淹水問題都將更加嚴重。


2009年7月1日

980701雙溪河域治理白皮書--爭取落實一個合理的治水方案

這本白皮書是地方居民與民間組織共同提出。在長期與公部門溝通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與公部門所思考的始終是兩條平行線。居民不斷提出「解決淹水問題的方法」與政府對話,十河局、水利局提出的卻永遠是「阻擋大水的方法」,就像起火了不去滅火,卻築一道牆把火隔開一樣,地方與政府間始終有一個常識都無法理解的迷思。我們總是無奈又不解的問:「只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好,為什麼他們不去做,卻要花幾十億來蓋這麼多堤防?蓋了堤防真的就會沒事嗎?堤防蓋好了官員就走了,留下的雙溪人是不是從此就要住在堤防裡,過著夏季看天候、颱風數日的生活?」

我們並不是反對所有的堤防,只是希望爭取到一個合理有效的治水方案,能讓雙溪的子子孫孫,在這處好山好水之地繼續安居樂業。


一、 前言

雙溪河從民國七十六年韋恩颱風來襲直至九十三年納坦颱風,期間多次風災挾帶豪雨,雙溪河暴漲,貢寮、雙溪多處坍塌,雙溪市區淹水幾達二層樓高,近兩千戶淹水,自來水管破裂全鄉無水可用;共和大橋被沖走、雙龍橋斷裂,數位雙溪鄉民、消防役男不幸罹難,治水的急迫性已不容等待。九十五年起水利署十河局編列經費,針對幾個重大災害點進行整治,台北縣政府亦跟進執行雙溪河流域的總體治水規劃,九十五至九十九年度共計投入五億六千五百三十萬經費。

對於公部門投入經費解決水患問題,地方居民表示絕對的認同與歡迎。但眼見十河局以築堤防與做護坡方式來整治河川,居民們質疑這樣的工程不但無法解決水患,更將加遽整體流域問題,於是主動形成地方組織提供在地經驗給十河局參考,希望能修改規劃內容,以排除河道上不當硬體與清走淤沙為首要。

居民從真實經驗中提出,雙溪河流域的水患問題,源自過去諸多不當建設與任意在溪中拋棄砂石改變水文所致,認為只要解決這些問題就不需要築高堤治水,並提出「涵水、廢土移走、疏淤、洪泛」的治水建議。經水利署楊副署長、聯合國水利專家李鴻源(前台北縣政府副縣長)與台北縣政府水利局長親至現場會勘、瞭解規劃內容後,均能認同地方建議,並指示相關單位採納地方建議重新規劃。但十河局未開啟地方參與機制,維持既有規劃進行工程施作,因此水患治理監督聯盟與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偕同地方居民自主舉辦「雙溪河流域願景工作坊」,啟動在地行動機制。

本工作坊是由居民與民間社團所組成,要求政府改變過去說明會形式,建立正確的對話機制。工作坊辦理三次,也邀請十河局、台北縣政府水利局等相關單位列席,旨在探討地方發展願景、水患成因與解決方式、與公部門協商之行動方案。

工作坊最後,總和居民的經驗與智慧以及請教專家所獲得的提案建議,提出淹水的關鍵問題與治水原則,並以這份「雙溪河域治理白皮書」,作為與政府部門對話的依據,監督不當政策╱建設,並爭取落實一個合理的治水方案。

二、 願景
工作坊號召了許多位關心家鄉的志工前來,他們主動深入社區與民眾互動,了解居民心聲,並留下珍貴的意見紀錄。對居民而言,治水不只是河道裡的事,更是全面的流域治理。雙溪過去是個富饒農村,隨處都有水稻田、埤塘,暴雨來時大部分水會先流入茶園、梯田、埤塘,經過一、兩個小時河水才會漲起,水能留在地裡三、五天再慢慢流入河道,這就是俗語所說「瘦田摮吮水」,而能使雙溪河流水不斷、土壤肥沃,是最好的治水機制。如果能恢復農業地景,讓農業再結合鄉公所正在努力的休閒觀光,不但可帶動地方產業活絡亦能兼顧治水,在這樣的想法下,居民也談出對雙溪河願景的想像。

過去長年居住外地的李月貴,對家鄉有一份熱切的關懷與期待:「我們知道現在農耕吃不飽,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都願意回鄉耕作,失業人又那麼多,雙溪可以好好規劃發展。這裡最可貴的就是不像九份一樣過度開發,有好山好水能夠泛舟,就好像江南、威尼斯一樣,但若蓋了堤防就什麼都沒有了」

二十歲出頭的多多是工作坊最年輕的成員,過去從事工程業,目前回雙溪待業。他提到:「自我有記憶以來看到雙溪都已經是水泥護岸,這樣的河流怎麼能涵水?怎麼會有生態?雙溪未來要做護岸應該走向自然,要用石頭才可以涵水、導水,以前已經做的水泥護岸就要慢慢改掉。」

在雙溪住了八十年以上的長老說:「雙溪以前有水稻田可涵水,休耕之後水稻田都不見,這樣下去如果發生戰爭外國不賣糧食給我們,我們自己要耕田都沒得耕!政府現在一直要農民休耕,也可以,但是一定要讓田地可以涵水,這樣不但可以治水,也可以隨時復耕。」

茶花莊莊主,世代居住於此超過兩百年,他認為:「雙溪以前有很多水田,真正的治水是養樹、水田,把水流在上游這才是根本。河川能恢復原本面貌(斷面)是最好。」也提出順應自然優先疏濬河道的疏洪目標。林曾文彥先生期盼上游能做好保水工作、不可任意開發,並將現在發生的錯誤盡快處理,例如將不當建設的福基公路、鐵路高架、打開通洪斷面,就能解決大部分的水患問題,而不用蓋堤防。

剛從政府工程部門退休的連先生,在應急工程施作現場看到工程單位挖鑿岩盤,他說「機械每在岩盤上敲一次,就好像打在我身上一樣的心痛!治水不應該再破壞原始風貌」。他對於水利局列席參與地方工作坊也表示肯定,也提出這樣的建言:「不管作什麼工程,在規劃階段就要深入地方,從居民身上可以瞭解真正的問題與建議,以這個基礎再去作規劃才不會出錯」。

雙溪河幾十年來偏差的政策與建設,讓雙溪河走了樣,居民們期盼未來能面對過去的錯誤、逐漸改正,重建一個與水共生的富饒家園。


三、為什麼會淹水?

工作坊探討這二十年間雙溪河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過去不曾有這樣嚴重的水患,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在過程中不斷的請教學者專家提供專業意見,發現原來以下幾點,是造成問題的主因:

(一)廢耕政策破壞上游自然保水功能
雙溪河過去的農業地景剛好促成流域上游的保水工作,水稻田與埤塘是最好的蓄洪池。但休耕政策實施後農田荒蕪,許多埤塘、圳道荒廢,使上游保水功能降低,大雨一來急速匯入河道無法暫留於地裡,導致河水經常急遽暴漲,乾旱時卻無水可用。

(二)不當建設破壞中下游自然洪泛機制
二、三十年間河道逐段水泥化,讓河流變成排水溝,加遽河水流速;又北迴鐵路與福基公路兩大建設直接興建於河床上未採高架,造成多處排洪瓶頸導致河水回流,上游淹水的荒謬景象!這是加劇雙溪河流域水患的第二大問題。

(三)佔據河道的土石與廢渣
上游保水率降低、河水急遽暴漲,造成中下游淤積嚴重;雙溪過去因礦業所留下的礦渣被棄於河道形成一座「廢渣山」;鄉村幅員遼闊管理不易,長期被工程業者違法傾倒廢土;違法擴張土地佔用河道。這些原本不屬於河道裡的土石、廢渣,都造成雙溪河流域多處排洪瓶頸。


四、專業評估

雙溪河經過多次風災,台北縣政府曾委託台灣省水利技師公會鑑定納坦颱風淹水原因,鑑定報告指出「牡丹溪與平林溪匯流後,河段受阻於雙溪國小前鄰近兒童公園之人為高灘地,水位易溢淹,恐直接影響雙溪鄉人口密集的雙溪、新基、牡丹、平林、共和、魚行等村。也曾委託研究規劃單位提出雙溪河整體治理方案,例如雙溪河系統整治暨環境營造計畫、雙溪河流域整體治理規劃。

前計畫指出民國八十九年竣工之福基公路大部分採路堤方式興建,將既有洪泛平原一分為二,洪水來臨時僅靠公館橋與八股橋兩處橋孔宣洩,宣洩不及便迴水上溯造成水災。建議採取綜合治水對策,使河川管理涵蓋流域全體,且應採行減洪、蓄洪與避災多種策略並用,不應集中於單一整治工程。上游採用蓄洪設施,以降低地表逕流量、增加地表水入滲量,在中游利用滯洪池、調節池與蓄水設施達到減洪目的,如此經由流域全體共同分攤雨水體積,方可降低水患發生機率。更說明傳統治理對策使上游降雨直接匯流入河,即使在中游增加河道通水面積,下游仍然容易因流量負荷過重而發生水患。

後報告指出雙溪鄉公所多年來推動封溪護魚發展休閒觀光,使雙溪深具觀光發展潛力,若仍採行以解決單一問題為工程目標之防洪治理規劃,不但無法杜災防洪,且不當工程規劃與設計,更將造成河川自律系統與生態功能崩解,使水質不復以往清澈,水中生物族群數量銳減。故應以雙溪流域為整體衡量單元,拋棄傳統的工程構建思維,在不破壞原有景觀風貌、生態資源特質的原則之下,以水質、防洪為規劃考量,融入民眾參與之機制,讓整體規劃突顯出雙溪豐富的生態資源、觀光潛能與地方人文特色。


五、荒謬的計畫內容

台北縣政府既已委託專業團隊研究雙溪河整體治理方案,提出以上多策略、重建生態系統對策,卻沒有反應在目前十河局、水利局的規劃裡!更背道而馳「以解決單一問題為工程目標之防洪治理規劃」,結果恐如預料「不但無法杜災防洪,且不當工程規劃與設計,更會造成河川自律系統與生態功能崩解」。

十河局應急工程裡,有七個堤防護岸工程、一個廢渣山整理工程、兩個疏浚工程;再細看疏浚工程與廢渣山整理工程內容,只有移動土石的位置卻未運離河道。不正視、解決問題,反將衍生其它問題,這樣的治水工程能讓居民安心嗎?而其中更有違背常識的規劃邏輯:

(一)答非所問的治理依據
這次治水工程緣起幾個超過標準的異常風災(200年重現期),水利單位卻以「縣管河川-- 25年重現期50年不溢堤」的全台統一治理標準規劃並興建堤防,這連過去超標準的異常風災都無法有效保全了,更何況在全球氣候變遷影響下將發生的巨大氣候災變!如此答非所問的規劃能夠解決水患問題嗎?

(二)堤防護岸不是解藥還將帶來其它問題
堤防雖能阻擋外水,但也製造內水問題。以「縣管河川-- 25年重現期50年不溢堤」為標準所設置的堤防跟抽水機,一旦再遇到像納莉、納坦那樣颱風,外水擋不住、內水抽不及,堤防裡的人只要幾秒鐘就會面臨生死交關。

水利單位是否有考慮到,一旦抽水不及居民該如何保命?未來抽水機的大筆維管經費誰出?堤防會不會變成下一次災害發生的原因?!

(三)疏浚工程與廢渣山整理工程的真相!
目前規劃裡疏浚後的土方以及廢渣都沒有運離河道,只有改變位置,這樣可算增加排洪斷面、可有解決淤積問題?水利單位承認「土方沒有可運棄的場所是最主要的問題,所以只好以工程防範的角度來做規劃,全台灣都面臨一樣的問題」。原來堤防是為了無法清走的淤土而建,這真是台灣水利工程的一大騙局!
公部門甚至希望地方居民提供棄土場,表明沒有棄土場就無法運離河道。即便居民願意協助,但我們看到政府在協調處理廢土、清除與再運用上,已幾近失能。


六、 要怎麼治水?以「在地智慧」為基礎的主張

要解決水患問題,必須面對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綜合專家建議與地方經驗,我們提出以下幾點治水原則:

(一)雙溪河治水的重要思維:涵水、廢土移走、疏淤、洪氾
1、中上游作為「集水區」,恢復水稻田、埤塘、田埂、圳道、關水機制等農業地景,讓土地涵水,達到蓄洪、滯洪功能。
2、讓雙溪河流域中下游河岸邊低漥地,扮演「自然洪泛區」功能。短期內儘速打開福基公路、北迴鐵路的路基涵洞,中長期協調鐵公路改道或高架,以還路予水、恢復水流路徑與自然洪泛機制為目標。
3、佔用河道的土石造成雙溪河許多瓶頸,應儘速清理運離,例如:廢渣山、獅仔頭邊的隧道廢土…等。
4、河道淤積處應儘速處理,疏浚後的土方必須確實運離河道。
5、敲除河道水泥護岸、恢復自然邊坡。


(二)配套管理機制
1、已完工之堤防、抽水站,應派駐專人管理、編列固定維管經費。
2、建構地方緊急防災功能網絡,提出演習、執行計畫。
3、地方自主發展河川保護巡守機制,防止違法廢土傾倒入河道。


(三)台北縣政府應在流域治理上扮演積極角色
治水不只是「讓水趕快排走」的事,而是一個全面的流域治理工作,雙溪鄉、貢寮鄉隸屬台北縣,雙溪河亦為縣管河川,縣府應責無旁貸擔負積極協調角色,不能只交給水利單位來做。儘速對外協調鐵、公路等相關單位,在府內以「跨局處專案小組」模式建立合作平台,才能真正做好流域治理工作。

以下提出治理建議:

建議事項/相關單位
成立「雙溪河流域治理跨局處專案小組」/台北縣政府
民眾參與雙溪河流域治理/台北縣政府上游劃設為集水區,恢復農業機制/農業局改善福基公路、鐵路問題/公路局、鐵路局中下游劃為自然洪泛區,全面疏淤、土石清運/水利局堤防、抽水站維管/水利局社區警戒、防災網絡系統運作/衛生局、水利局、鄉公所


七 、未竟之路!民間團體參與治水心得

本次民間團體與居民協力促成「雙溪河域治理工作坊」,討論過程藉由在地經驗與專業提問進行辯證,一方面讓居民逐漸以整體流域概念來建構雙溪河域治理之討論模式,也讓談論不致過度發散而無法對焦;因此連續辦理三次工作坊下來,可以引出居民以在地經驗描述真實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行動訴求。

工作坊中居民說到:「德心宮的十幾戶人家將花一億進行築堤的工程,高的堤防結合寬的土堤將環繞社區一圈,阻擋了上游的洪水來襲,卻讓水從另ㄧ側漫過來,於是堤防將不是擋水淹進社區,而是當洪水漫來時阻擋排洪的設施。對岸的聚落則將接受更多而快的洪水衝擊,河的上游呢?將接受更大的迴水的能量的衝擊!加劇影響貢寮街上數百戶人家。」其實這何嘗是雙溪河特有,根本是台灣普遍對待野溪的工程方式,由雙溪河案例就可以看見所有台灣河川治理的荒謬思維與重重問題。

而隨著居民的質疑升高,積極對政府單位與專業規畫者展開「詢問」、「會勘」、「陳情」、「抗爭」,往往一系列的荒謬劇就上場了。說明會上猛打官腔,私底下卻說出良心的看法,幾位參與會勘的水利署、縣政府官員與規劃者說「如果是以第三者角色來看,雙溪的問題在於大量的廢煤渣佔據河道,是淤積所造成的問題」。

可是,目前的治理手段並不是針對上述根本問題作規畫,也就是說官員不是來解決真實的淹水問題,而是去做一些東西、建一些硬體構造物如堤防,而不去管目的。詢問規劃公司:現在如果加高堤防,可是繼續淤沙之後怎辦,得到的回答是:「這時候就可以談清淤的手段」。是這樣嗎?這種本末倒置的「黑色喜劇」式對話,竟然不時出現在這條國家花費近億元經費治理、居民已多次蒙受水患威脅損失的河川。居民不解,河域治理的目的不就是解決河水氾濫的根本問題?但是對於官員與規劃者而言,似乎總是有一種盲點,工作的目的在於做一個合理的設計,可不可以解決問題並不是重點。

在上述與官員、規劃單位的對話過程中,可以看到「專業性」的失落。承辦人員的不願意修改,一定要找到長官來翻案就有可能,使得專業在「官大學問好」場域中也只能流於民粹式的回應,這樣的情況,不只是政府失能也是專業的失落。

最後,回過頭來看,民眾尋求參與雙溪河治理過程中的在地發聲、專業提問與官方力量的對話交涉,使居民越發知道自己的力量與可能性;藉由工作坊的參與、整理,居民的在地經驗以及對於河域治理的認識不再是片斷,從經驗所出發的提案不再是零星意見,而能整合成清楚的分析與具體的行動方向。期待第三次的工作坊,可以完成一本「白皮書式」的文件,它紀錄居民長時間所累積的經驗與智慧,彙整居民所看到的淹水的關鍵問題,以及到處請教專家所獲得的提案建議。

附件一:關於雙溪河治理,給雙溪鄉親的一封信

親愛的鄉親們:

一年多來政府在整治我們的雙溪河,最明顯的就是丁子蘭溪完工後高聳的堤防,這樣的堤防還要陸續如萬里長城般一段接一段做下去,而且還搭配抽水站。鄉親們,是否還記得前幾年納莉、納坦颱風來時,雙溪高中對面的內挖抽水站有用嗎?整個內挖變的像池塘,淹水後水不易退,人像是池塘裡的青蛙。政府如果照這樣做下去,當雙溪鄉都是被高聳堤防包圍時,豈不是內挖的翻版?!您喜歡嗎?再問問政府當作好堤防後,颱風再來就不會淹了嗎?不,還是會淹(因為目前是以25年防洪頻率來規劃)。再問,除了做堤防,就不會有其他方案了嗎?問的好,請看下文:

近日聯合報刊載前台北縣副縣長李鴻源(也是聯合國水利專家)的一篇投書:「先天環境與後天過度開發,讓台灣處於無雨乾旱,遇雨則淹的窘困。近年產官學界逐漸揚棄築堤圍堵、蓋水庫蓄積的舊思維。」還有在今年的2月3日,台北縣政府到雙溪鄉公所圖書館召開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雙溪水系治理工程規劃說明會,當時水利署楊副署長說了「目前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畫朝向不同於傳統規劃方式之理念執行,規劃大河川因洪峰流量超大而不得不規劃堤防保護民眾生命財產安全,但部分地區應有各種配套方法全盤考量,目前雙溪河之整治成果即朝該目標執行中。」又說目前水利署第十河川局自辦之「雙溪河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劃第一階段治理工程」屬應急工程性質,對於未考慮周全之處仍應加以修正,此乃為易淹水地區水患治理計劃之最終目的,期能以多元化與各式配套方案完整規劃雙溪河。

他最後又說:「雙溪河目前有多處瓶頸段位於各鐵路橋,台北縣政府已積極與鐵路相關單位積極溝通中,未來水利署也將全力說服溝通。」這一次會議參加者在地的有雙溪鄉公所、貢寮鄉公所、鄉代表會代表、村長、李慶華委員助理與知道而前來關心的鄉親們等約50人,政府單位有:水利署楊副署長、十河局劉局長、台北縣政府李局長、縣府景觀總顧問黃瑞茂教授,最後由主席李局長戎威根據與會人員共識,以不做堤防與抽水站、搭配水患警戒系統作為會議結論,並全盤修改雙溪河治理規畫書。

水利署楊副署長於今年的4月21日,帶領十河局長等10多人,親至芭樂埔工地(位於雙禾民宿對面)勘察雙溪居民疑慮的9米高的低階護岸(堤防),經現場與鄉親溝通後了解若施設9米高的低階護岸(堤防),會破壞現有排洪斷面,將會造成街上雙溪、新基、牡丹(中正)、平林(梅竹蹊)、魚行、共和等六村淹水狀況更加嚴重;經與治水團隊討論後,楊副署長明確指示工程人員:儘速復工,並趕在洪汛前依現有河邊水田高度,改做低階護岸(約4-5米)。

此時,前往關心的鄉親,都很感激楊副署長大老遠從台中專程趕來的用心與敬業,深受淹水所苦的鄉親們都投以感激的眼神,目送楊副署長的車隊離去。

以上官員、專家學者經過幾次的現場會勘,都瞭解鐵路橋與福基公路是造成雙溪淹水的主要瓶頸之一,已經開始與鐵路公路單位溝通,待瓶頸打開後就可以解決大部分水患問題,我們不想被關在高聳的堤防裡過日子,這時雙溪需施做「低階護岸」保護土地及居家生命安全。再配合縣政府規劃的警戒系統,鄉親樂活在山明水秀的雙溪,目前鄉公所正推動低碳的生態旅遊,大力發展雙溪的觀光休閒活動,在活絡經濟之餘,也能與遊客分享生活在健康城市的快樂。

雙溪河永續發展協會謹識 2009年05月17日

附件二:雙溪河治理大事記

96.9.19 雙溪河治理雙溪鄉第一次說明會

97.1.30 雙溪河治理貢寮鄉第一次說明會

97.6.2 偕同規劃公司雙溪主流段探勘

97.8.19 第二次期中報告審查會議

97.9.23 德心宮工程現勘

97.10.20 治水聯盟偕同居民拜會李副縣長

97.12.5 雙溪鄉第二次說明會

97.12.23 雙溪健康城市現勘,居民力陳治水問題

98.1.6 貢寮鄉第二次說明會

98.2.3 台北縣政府召開第一次說明會

98.4.4 第一次工作坊

98.4.16 地質專家李思根教授來雙溪現勘

98.4.17 拜訪治水博士李鴻源教授,請益雙溪治水

98.4.20 水利局長李戎威來雙溪座談

98.4.21 水利署楊副署長來雙溪現勘

98.4.22 水利局潘股長與十河局,鄉公所現勘棄土場

98.4.23 第二次工作坊

98.6.3 第三次工作坊水利局黃技正來座談

2009年6月6日

090606客家公園樹保會議[會後新聞稿]

郝可以更好!
樹保會議第一階段從八點開會至十點,客委會及公民團體分別簡報,並針對樹保委員詢問回答;第二階段閉門會議從十點至十二點才完成。

樹保委員作成決議如下:(確實文字請洽市政府文化局)
一、 關於陳情人要求列為「群體樹木」之保護申請,因資料尚不齊全暫不討論,但委員認同條件相當充分,包括藍臍帶與綠手指交會之生態廊道重要性,可待補齊資料再討論。
二、 基於樹木保護要求開發單位變更設計:1.樹木移植數量應再減少、不得多於87棵。2.設計儘量減量、減少對生態的擾動。3.跨堤平台面積應該縮小。
三、 在變更設計送都市設計審議確認之前,目前樹群生長良好的幾個指定大區域不得動工(師大路側、跨堤土丘部份、仿高速公路附近、靠螢橋國中),棄土、水泥塊應該移除。
四、 請環保團體持續協助紀錄生態。

客家公園好好做聯盟發表聲明表示:
一、 肯定樹保委員會在程序上更為開放,提供民間與政府開發單位溝通平台。
二、 肯定台北市客委會增加透水面積、取消梯田、減少非必要樹木移植的設計方向,希望這個好的開始可以持續下去。
三、 市政府應要求施工單位落實樹委會決議,除了建物整修部份之外應立即停工。
四、 請市政府儘速在螢橋國中舉辦聽證會,讓各種不同意見公開對話、消弭因誤解而產生不必要的對立,並在變更設計過程中納入民眾參與工作坊,讓最經常使用的使用者-地方居民參與,為未來開園之後社區參與經營建立良好機制。
五、 請市府協調開發單位,建立環保團體與地方居民進入園區之機制,以便繼續觀察紀錄,累積更多生態資料,作為後續設計重要參考,並共同監督工程進行。



上午開會時客家公園好好做聯盟所提供之陳情書面意見如下所附。
l 客家公園好好做聯盟(綠黨、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自然步道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市野鳥學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環境保護聯盟、以及社區居民)
l 聯絡電話:0935-295815 潘翰聲 http://panhan3.pixnet.net/blog
「客家公園好好做聯盟」部落格: mypaper.pchome.com.tw/news/hakkapark
網路聯署平台: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09033021582800

2009年6月3日

090603雙溪河流域治理第三次居民參與工作坊




端午過後幾天的燠熱下午,為了家鄉的安全、美麗、與永續,一群雙溪的熱情居民放下工作放下休息,主動到名聞遐邇的茶花莊來參與第三次的雙溪河流域治理工作坊。隨著鄉親越來越多,工作坊討論也越來越熱烈,到現場說明規劃近況的北縣官員,真的要珍惜台北現有這麼可愛又有智慧、理性但又熱情的在地居民願意參與公共事務阿!正在成形中的雙溪河流域治理民間版白皮書,讓我們先一睹為快吧!

在第三次工作坊中,縣政府水利局說明目前的規劃方向,主要是從疏濬下手,已經著手進行溝通與尋求疏濬的方案。對於目前十河局尚未完成的共和橋段的工程將由縣政府出面進行協商,希望能夠說服十河局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才得以施作。
社區居民要求六月中的雙溪河域規劃會議邀請社區居民參加。

2009年5月17日

090517雙溪河域治理工作坊階段性成果--河川會議

雙溪河域治理白皮書(建制中)
一、前言
雙溪河流域歷經民國九十年、九十三年的納莉、納坦風災,帶來雙溪鄉內嚴重水患,對鄉民生命財產安全產生重大威脅,水利署十河局於是編列經費,開始對幾個重大災害點進行緊急工程,台北縣政府亦跟進執行雙溪河流域的總體治水規劃。

對於公部門投入經費解決水患問題,地方居民表示絕對的認同與歡迎。但目前居民(雙溪鄉、貢寮鄉)眼見十河局以築堤防、做護坡方式來整治河川,質疑這樣的工程不但無法解決水患,更將破壞地方自然生態環境與發展資源,阻礙地方發展,對整體流域將產生嚴重的災害,於是主動形成地方組織與十河局對話,提供在地經驗給十河局參考,希望能暫緩施工、修改規劃內容。
二、啟動在地機制
居民主張雙溪河淹水的根源在於之前的諸多不當建設與任意在溪中拋棄砂石所致,所以反對以築堤防及護坡方式治水,提出「涵水、廢土移走、疏淤、洪氾」等治水建議。經聯合國水利專家李鴻源(前台北縣政府副縣長)與台北縣政府水利局長親至現場會勘瞭解規劃內容與地方意見後,均表示應重新規劃,但十河局未開啟地方參與機制,維持既有規劃施作,因此水患治理聯盟與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偕同地方居民辦理「雙溪河流域願景工作坊」,啟動在地行動機制。

工作坊是由居民與民間社團所組成,要求政府改變過去的說明會形式,建立正確的可以對話的機制。內容將探討地方發展願景、水患的成因與解決方式、與公部門協商之行動方案,辦理三次並邀請十河局、台北縣政府水利局等相關單位列席。

三、河域治理的主張
(一)為什麼為淹水?
我們觀察這二十年間雙溪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過去不曾有這樣嚴重的災害,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才發現原來以下幾點,是造成問題的原因!
1、不當政策
雙溪過去是個富饒的農村,農作肥美,隨處都有水稻田,並盛產大黃瓜、桂竹筍、冬瓜等作物。在政府推行廢耕政策之前,雙溪的雨水就很多很大了,但很溫和未曾有像這幾年的凶猛大水。我們認為廢耕政策讓許多水稻田消失,致使雙溪河流域土地保水率降低,是導致雙溪一連串水患問題的根本原因。

2、不當建設
民國八十五年起,雙溪開始進行北迴鐵路電氣化與福基公路兩項重大建設,這是加劇雙溪河流域水患的第二大問題!這兩大建設皆未尊重原有水文,粗暴的與河爭地,破壞原有水流路徑及土地自然洪泛調節機制,而形成中下游排洪不及向上回流,上游淹水的荒謬景象!此外,近二十年間河道逐段水泥化的趨勢,也讓河道漸漸失去調節水文的功能。

3、淤積與土方
上游水土保持功能失調,造成中下游淤積嚴重;雙溪過去因礦業所留下的礦渣在河道上形成一座「廢渣山」;鄉村幅員遼闊管理不易,有多處河道長期被工程業者違法傾倒廢土,以上三點亦是水文改變的原因。

(二)怎麼來治水?
改變生活就改變了生態,改變地景型態就改變了生活;雙溪只需要解決問題,不用改變。
1、雙溪治水的重要思維:涵水、廢土移走、疏淤、洪氾
水來了不是要讓他趕快排掉,而是要讓水被涵養在土地裡,才會養成一個富饒的土地。雙溪需要的是做好水土保持、順應水文恢復自然調節機制、確實疏淤(而不是只帶走石頭留下沙土)。
2、立即檢討不當建設
目前鐵路與福基公路都是與水爭地的不當建設,主管機關應立即檢討、恢復自然調節機制。
3、管理機制
未來地方要發展河川保護巡守機制,防止違法廢土傾倒入河道。
4、地方參與機制
任何建設一不注意都有可能改變自然紋理,導致天災人禍發生。所以未來公部門投入地方建設,應有地方參與機制,於規劃初期即廣納地方經驗與建議,避免不當建設繼續發生。

(三)「瘦田賢吸水」,傳承的在地智慧
牡丹溪出金,坪林溪出銀,雙溪是北縣、基隆的水源頭。過去曾有數萬居住人口的盛況,而今僅剩九千多人,相關地方產業也等比變少,如梯田、茶園已減少許多。以前暴雨要經過一、兩個小時水才會暴漲,且上游土壤被大雨沖入梯田茶園裡,而不會沖進河道,讓雙溪田地一直都有沃土,水涵養在土地裡要三、五天才流入河裡,正是「瘦田賢吸水」,這才是真正能治水的概念。現在大雨一來立刻暴漲,幾天不下雨又面臨乾旱。
溪水走的地方不應該封起來,要還給水。納莉、納坦颱風之前水患都沒有那麼嚴重,為什麼?是什麼加劇雙溪水患?民國八十五年以後坪林溪上游開始水溝化、興建兒童樂園、漆彈場….等建設,颱風是八十九年的事,現在還依據八十五年的河川治理線來做整治計畫。新的河川治理線正在檢討,應等檢討做完才做規劃。而河川治理線檢討速度太慢。這樣的治水規劃是不是有問題?!
大石頭可自然淘砂,但是長期都被拿來做生態工法的石籠,讓河道裡只剩沙,改變生態來做「生態工法」,讓很多原生的潭都不見了,是不是本末倒置?!很感嘆雙溪真是「多工程、多淹水、多諷刺!」

(四)願景
長輩們的記憶裡,雙溪是個物產豐饒、好山好水的地方,是台北基隆的水源頭。雙溪河的事不只是雙溪與貢寮人的事,這是大家的事。幾十年來錯誤的政策與建設,讓雙溪走了樣,河流也以同等粗暴來反應的我們的不當。期盼未來的雙溪,能面對過去的錯誤、逐漸改正,例如恢復天然水文、適當的農耕能兼具生活、生產與生態,恢復自然河道等等,建立一個以生產護持生活、生態的生活體系,讓雙溪就像台灣的江南、威尼斯!

四、關鍵問題
(一)筑提防的工程本位,不正視、解決真正問題
我們看到「提防」是十河局在面對雙溪河流域治理的唯一手段,但這真能解決雙溪淹水問題?如果可以,為什麼我們要反對?
雙溪河百年來面臨各種天氣狀況都能自然調節,我們認為雙溪需要的不是人為防範,而是回復原有的自然調節機制。正視過去不當政策、建設對自然調節機制的破壞,並檢討、復原,才是順應自然永續發展的法則。
提防是一種消極阻擋的工具,無法解決災害發生的原因只能阻擋,不但效用有限,甚至會增加問題。內水排放速度、抽水機效率能相信嗎?未來抽水機的大筆養護經費誰出?如果再淤積提防是不是還要加高?都是伴隨提防而來問題。以工程角度看來,築高提技術上並沒有問題,但雙溪將會因為這些提防而毀滅。

(二)「疏淤」是全台灣水利工程的一大騙局
十河局的幾個工程,為什麼老把河道中的土大搬風,卻總還是在河道裡?說是為了達到法令規定的「挖填平衡」,實際上是因為缺乏有效的「廢土政策」,讓疏淤後的土能運離河道。花了錢有做等於沒做,甚至還造成更嚴重的問題!「土沙是最主要的問題,因為水利單位無法解決土方問題,所以只好以工程防範的角度來做規劃」,水利專家都知道這是全台灣的治水工程所面臨的同樣問題,無法解決土方只好蓋提防檔水,將造成土方問題一日無法解決,提防就會越逐越高的惡性循環,這難道不是治水的一大騙局?!

(三)缺乏地方經驗及參與
公部門投入經費解決雙溪水患,但居民卻無奈的說這是「雙溪人的福報、雙溪人的業!」。規劃初期未廣納地方經驗作為規劃參考,而做出不符地方需求的規劃。當居民看到堤防工程才知道水利單位將堤防作為唯一手段,大感事態嚴重,而提出「疏淤洪泛」構想主動與水利單位溝通,期望能變更設計,並希望藉由水利專業來瞭解「洪泛」與「提防」兩種不同概念所產生的治水效益與風險,再來作分析判斷。治水工程既是為地方而做,怎少的了地方參與規劃與決定的過程?

五、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雙溪治水議題裡,我們發現治水不只是怎麼阻擋、快速排走的問題,而是如何讓水回到自然機制,與人共生的工作,對居民而言更是攸關生活、生產與地方永續發展的事。所以對應到公部門,治水議題若只交給水利部門則永遠無法解決問題,而需跨單位的合作,配合行政協調、軟體機制,不能只挑簡單的做,永遠在築提防。
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即是與公路、鐵路主管機關協調,恢復過去被建設所破壞的調節機制;突破不當的政策,讓河道裡違法傾倒的廢土、廢渣山應運離河道、還路給水;將水泥化的河道復原成天然河道、上游以適度的農作機制(例如水田)來促進保水。這樣一來我們真的還需要花上億元來做提防嗎?

六、小結
「福心宮的十幾戶人家將花一億進行築堤的工程,高的堤防結合寬的土堤將環繞社區一圈,阻擋了一面的洪水來襲,卻讓水從另ㄧ側漫過來,於是堤防將不是擋水淹進社區,而是當大水漫來時阻擋排水的設施。對岸的聚落則將接受更多而快的洪水衝擊,河的下游呢?將接受更大的水的能量的衝擊!」這不是雙溪特有,而是台灣普遍對帶野溪的工程方式。
第二次的工作坊主要在第一次工作坊所建構的討論框架下,進行內容的填充。討論過程中,主要是藉由在地經驗與專業提問進行辯證,一方面讓居民逐漸建構有關於雙溪河域治理的整體的討論模式,讓談論可以對焦;因此,可以引出居民的在地經驗,以描述真實的問題與行動的訴求。
除此之外,在與官員與規劃單位的對話過程中,越發看到「專業性」的失落。承辦人員的不願意修改,一定要找到長官來翻案就有可能,最後專業在「官大學問好」場域中也只能流於民粹式的回應,這樣的情況,不只是政府失能也是專業的失落。
隨著居民的質疑所啟動的「抗爭」往往一系列的荒謬劇就上場,這一陣子根據幾位參與會勘的水利署、縣政府官員與規劃者的看法,「如果是以第三者角色來看,雙溪的問題在於大量的廢煤渣佔據河道,是淤積所造成的問題」。這是一種「黑色喜劇」式的對話,也就是說官員不是來解決真實的淹水問題,而是去做一些東西,而不管目的。就像我問了規劃公司,現在如果加高堤防,可是繼續淤沙之後怎辦,他回答說:「這時候就可以談清淤的手段」。是這樣嗎?
這樣的講法令人不解,對於居民而言河域治理的目的是解決河水氾濫的問題,但是對於官員與規劃者而言,總是有一種盲點,工作的目的在於做一個合理的設計,可不可以解決問題並不是重點。
回過來看,藉由過程中的交涉,居民越發知道自己的力量與可能性,藉由工作坊的參與與整理,居民的在地經驗與對於河域治理的認識不再是片斷,從經驗所出發的提案不再是零星意見。
第三次的工作坊,將完成一本「白皮書式」的文件,作為與政府部分對話的依據。政府作為之前先認知讀讀,不要再出錯了!它記錄了居民長時間所累積的經驗與智慧,彙整了居民所看到的淹水的關鍵問題,以及到處請教專家所獲得的提案建議。

2009年5月12日

090513「失控的都市容積」座談會

「都市計畫法第83-1條」修訂通過學術界與專業界的擔憂與質疑
立法院於九十八年一月七日修正公布「都市計畫法第八十三條之一修訂案」,未來容積移轉得以「折繳代金」方式辦理,意即建商只要繳錢給政府,就可以蓋高樓。此法通過後讓都市計畫學界大嘆荒謬,都市計畫法已然名存實亡!

都市計畫法意在保障都市之安全、衛生、便利、舒適、環保等公共利益,並以容積率為管制手段之一。但83-1條修訂通過後,建商只要繳錢給政府,即可多增加30-40%的容積率,對建商而言無疑是大利多,對政府來說所收之經費更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完全無須付出成本,而實際上所增加的環境負擔,卻是全民買單!舉例而言,原本可蓋20層的大樓可增加到28層(若加上各種獎勵容積甚至可以蓋到40層樓以上!),但附近的公園綠地卻不會增加,道路容量、平均每人停車空間、附近地區之學校空間、上下水道容量、防災空間等一概不會增加,地區內建築及居住人口密度暴增,居住環境品質將劣化,交通服務水準更將隨之降低。都市綠地與防災空間不足、環境的壓迫感、惡劣的交通品質,高樓間相互影響的陽光、風速、空氣對流,都將變成是市民們所必須承受沈重的環境代價。

本修訂案之修訂原意為「增加公共設施開闢之財源並提升開闢速率」,意指政府收取代金後,可用於開闢公共設施,對政府長期缺乏資金開闢公共設施的問題是一大抒解良方。但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理事長黃瑞茂質疑:現行公共設施劃設數量皆未考量因修法而遽增之30-40%開發量,即使區域內公設全部開闢完成,也不足以平衡整體地區環境。就此而言,此修法根本是欺瞞社會,以增加公共設施財源之說法掩人耳目,使容積移轉變成增加政府財源之手段,行圖利特定對象與私相授受之實,棄市民安全與權益於不顧,早已喪失政府存在的必要及正當性。

都市計畫學會楊重信教授更是沈重的提到,「公共設施用地」上原本是沒有容積的,政府居然可以無中生有產生容積來移出,根本就是買空賣空經營無本生意;容積是一種土地發展權,其主要由是社會之努力所創造,理應屬於社會所有,不應淪為政府與特定對象私相授受的工具。容積移轉或是容積銷售變法若不能增進公共利益,而徒衍生嚴重之都市環境惡化問題,那還不如廢除容積移轉以及所有容積獎勵制度!

從都市設計角度來看,此法修訂後都市裡將出現越來越多不合理的高樓,而原本在都市平衡發展下市民能公平分享的陽光、風動、景觀,都將被破壞,未來居住的陽光權,可能要住在高樓的人才能擁有;在都市防災方面,公共設施例如道路、公園綠地,不只是提供交通、休閒使用而已,更是都市防災中的關鍵角色。台灣公共設施本來開闢率就低,此法修訂後都市高樓將快速崛起,過量移入的人口、不足的公共設施,一旦災害來臨根本沒有應變能力。
台灣容積移轉制度原為保障全民共有的古蹟而實施,轉變至今對古蹟的保障幾乎消失,早已喪失立法原意。且從法律觀點來看,本條修訂案甚至有違憲之嫌!

「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實施辦法」修訂草案之弊病
立法院通過「都市計畫法第83-1條」修訂之後,內政部營建署緊接著配合修訂「都市計畫容積移轉實施辦法」,並於九十八年四月份提出修訂草案。然而,都市改革組織認為此草案有以下幾點重大缺失:
一、未明確定義適用折繳代金辦法對象;
二、送出與接受基地範圍過於廣泛,未顧及對等地價與地區容受力;
三、未顧及對私有古蹟、歷史建築之實質補償的保障;
四、代金計算方式與用途定義模糊;
五、未明訂地方政府收取代金後應落實公共設施開闢之辦理原則。

以上的缺失若未於草案中修正,將淪於圖利私人財團、代金效益不彰之情形。尤其在代金計算方面,依目前之草案計算方式渾沌不明,使得代金依不同計算方式有高達五折之落差,且未規範地方政府應於收取代金後限期開闢公共設施。以上兩點給建商及地方政府極大的解釋空間,不得不使人聯想有圖利私人財團之嫌。

容積不當放寬的災害處處!
綜觀都市計畫法83-1修訂及其移轉辦法草案的種種弊病,其實就是變相放寬容積。自台灣實施容積管制至今,財團與政府聯手以各種獎勵、移轉措施為名,巧立名目偷渡利益,早已喪失容積管制維持都市平衡發展的美意,更是變相成為政府與建商私相授受之「合法途徑」,而長期住在都市地區的市民百姓,卻鮮少知道已背負了原不屬於自己應承擔的環境之惡。

列舉以下二則與容積相關的社會新聞:民國九十二年九月,台北縣蘆洲大囍市社區一場大火,造成十三死、七十一傷慘劇,就是使用了容積獎勵加上周邊公共設施(道路)未開闢所造成的災害,在僅四公尺寬的巷弄中興建了八層樓住宅,住進約二百名住戶,大火發生後消防車因巷弄狹小而無法進入救災。另外在九十六年間,台北市信義商圈旁住宅居民群起抗議,表示區內將興建起超高樓豪宅,原本只能興建十四層樓的土地,因容積移轉將興建二十層樓,引發附近居民不滿,質疑如此大規模容積移入,信義區的交通承受得了嗎?未來消防與公共生活品質難道不會受影響?他們認為台北市都發局不負責任地允許建商大規模移入大量容積,完全不考慮當地生活品質,如果發生高樓大火,消防車開得進來嗎?!

「違章建築般」的容積制度
台灣目前有關容積之法令,大略分為獎勵、移轉、放寬、提高、免計等五種,這些措施都將使一塊土地的容許開發量高於原來都市計劃所允許的法定開發量,但弔詭的是,這些措施卻都分散於不同法令中,脫離都市計畫法管制。依照以上種種措施辦理,建商在原法定容積之外最多還可取得多出一倍以上的容積,例如讓原本可建十四樓的土地,變成可建二十八樓以上,大大降低了土地成本。若以社會公平正義及房產供需平衡角度而論,因政府放寬容積而使建商降低開發成本,建商應有對等回饋社會機制,例如較低的房價、社會住宅等,但卻只見都市房價居高不下,甚至有越炒越高之趨勢。回到政府角度而言,放寬容積的速度遠高於都市計畫通盤檢討速度,都將致使都市環境急遽惡化而面臨容受力的崩解。

在容積獎勵範疇內,包含了都市更新獎勵、開放空間獎勵、停車空間獎勵等眾多名目,深入探究才發現許多獎勵措施之荒謬!地方政府雖然以委員會進行把關,但是許多措施早已溢出了委員會可以置喙之處!以「開放空間獎勵」為例,大門深鎖與警衛處處已經宣告獎勵的目的已經蕩然無存!

最近臺北市政府以「台北好好看」為名,獎勵建商在水岸等特定地區開發,並給予容積做為誘因;都市未興建之私有空地環境清理、綠美化,也給與獎勵容積。台北縣獎勵興建「創意建築」即給予10%容積,沒有什麼東西不能獎勵。

綜觀這一連串新容積獎勵措施及都市計畫法第83-1修訂,我們看到政府長期以容積為手段獎勵、交換…等,來完成政府本來應盡的職責,逐漸喪失了發展行政設計與協調的能力。以容積為誘因這種無須支付成本的手段,如同因政府財源困難即以印鈔票的方式抒困,喪失政府存在的必要性與正當性,背後更存在政府與財團間以立法合理化私相授受情事,卻讓全民共同承受環境惡果之實!

專業呼籲:回歸都市計畫保障都市生活品質權利
從法律層面探究,都市計畫法第83-1條修訂違背憲法「立法目的與禁止不當聯結原則」及「折繳代金與比例原則之考量」等問題,立法機關應立即檢討。
都市計畫法主管機關應善盡職責重新檢討容積相關措施,將分散於個別法令之獎勵辦法全面回歸都市計畫法,謹守都市計畫法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促進都市合理發展之立法原意,適度運用容積獎勵、移轉措施,不要把容積制度變成政府的印鈔機,惡果讓全民買單!

090513政府作莊-容積變鈔票-惡果給全民買單記者會

政府作莊-容積變鈔票-惡果給全民買單










2009年5月10日

090422「雙溪河域治理的黑色喜劇!」:第二次工作坊

「福心宮的十幾戶人家將花一億進行築堤的工程,高的堤防結合寬的土堤將環繞社區一圈,阻擋了一面的洪水來襲,卻讓水從另ㄧ側漫過來,於是堤防將不是擋水淹進社區,而是當大水漫來時阻擋排水的設施。對岸的聚落則將接受更多而快的洪水衝擊,河的下游呢?將接受更大的水的能量的衝擊!」這不是雙溪特有,而是台灣普遍對帶野溪的工程方式。

第二次的工作坊主要在第一次工作坊所建構的討論框架下,進行內容的填充。討論過程中,主要是藉由在地經驗與專業提問進行辯證,一方面讓居民逐漸建構有關於雙溪河域治理的整體的討論模式,讓談論可以對焦;因此,可以引出居民的在地經驗,以描述真實的問題與行動的訴求。

除此之外,在與官員與規劃單位的對話過程中,越發看到「專業性」的失落。承辦人員的不願意修改,一定要找到長官來翻案就有可能,最後專業在「官大學問好」場域中也只能流於民粹式的回應,這樣的情況,不只是政府失能也是專業的失落。
隨著居民的質疑所啟動的「抗爭」往往一系列的荒謬劇就上場,這一陣子根據幾位參與會勘的水利署、縣政府官員與規劃者的看法,「如果是以第三者角色來看,雙溪的問題在於大量的廢煤渣佔據河道,是淤積所造成的問題」。這是一種「黑色喜劇」式的對話,也就是說官員不是來解決真實的淹水問題,而是去做一些東西,而不管目的。就像我問了規劃公司,現在如果加高堤防,可是繼續淤沙之後怎辦,他回答說:「這時候就可以談清淤的手段」。是這樣嗎?

這樣的講法令人不解,對於居民而言河域治理的目的是解決河水氾濫的問題,但是對於官員與規劃者而言,總是有一種盲點,工作的目的在於做一個合理的設計,可不可以解決問題並不是重點。

回過來看,藉由過程中的交涉,居民越發知道自己的力量與可能性,藉由工作坊的參與與整理,居民的在地經驗與對於河域治理的認識不再是片斷,從經驗所出發的提案不再是零星意見。期待第三次的工作坊,可以完成一本「白皮書式」的文件,它記錄了居民長時間所累積的經驗與智慧,彙整了居民所看到的淹水的關鍵問題,以及到處請教專家所獲得的提案建議。

090507造一個更好的「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記者會




將閒置的「兒童交通博物館」改造為「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提供客家活動的推廣,並在園區內興建一座跨堤便橋連接河濱公園,達到親水和活絡台北市南區的目的,對促進地方發展和擴大居民遊憩空間有其重要的功用。

壹、不當的規畫與設計
因為住在「客家文化園區」附近居民的關心所引發的社會關懷,逐漸擴大中!過程中,我們藉由要求參與等等的行動,逐漸發現諸多問題;一些執行上的落差卻使得這樣的美意,不斷受到質疑與抗議,其中「跨堤平台」甚至列為是政府重大建設「台北好好看」之列,作為執事單位不可不慎!
主要的問題整理如下:

(一)有關於生態城市的政策如何落實?
依據是政府許多委託案的建議,本園區內因長期低密度的使用,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保有一定的生態資源。依據市政府的「生態城市」規畫,本園區是連接蟾蜍山、台北科技大學、台灣大學、寶藏巖、自來水博物館、新店溪河畔等地的「綠手指」與「藍臍帶」的交會地,是台北盆地南區重要的生態廊道。特別是在都市密集發展中,難得的都市中的「生態島嶼」。既有的兒童交通博物館屬於擾動較少的樹林,依據調查有二十五種鳥類出沒,所以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
因此關於「客家文化園區」的設計不只是移樹所帶來的疑慮,更是一場生態體系的災難。市政府需要在政策上說明有關於氣候易變下,台北市的永續政策為何?有哪些作為?
(二)自行車道設置的安全問題
居民、學校與家長會所疑慮的是自行車道與學童上下學人行安全的考量,這個部份市政府規劃單位有責任說明清楚,包括目前市政府的自行車道規範如何,關於這個公園中的自行車道的安全考量的構想如何?大區域自行車道的構想如何等等?
在一個沒有整體自行車道架構系統的說明下,如何讓居民可以接受目前的自行車道提案呢?
(三)以園區現行刻意造境「梯田」與「茶園」、大幅移樹的設計方式,將對既有的生態廊道和生物的棲息環境造成莫大的傷害。
「梯田」與「茶園」作為客家意境的塑造可以討論,但是,一樹種種設計不當之處皆以違背客家族群簡約與崇拜自然山川的傳統精神,陷客家文化於不義,而為了梯田與茶園的設置需要移除已經成為生態體系的樹木。
(四)「梯田」與「茶園」的設置更大的問題是需要用電力抽水灌溉,依據建築師與客委會的回答,在夏季的時候,需要使用自來水做為梯田的用水,這將是浪費能源,不符合節能減碳的城市價值觀。
(五)列為「台北好好看」主要工作之ㄧ的「水岸跨堤計畫」將建造一個巨大的平台。堤防上面將設置景觀平台(3200m2)和休憩亭巨大的跨堤水泥景觀平台。依據亞熱帶的氣候,這個平台大多時刻根本無法停留,冬季的寒冷也不易停留。
之外因為所在位置有空氣污染和交通噪音更減少停留的可能性。跨堤景觀平台這一個巨大的水泥面,在夏日更將造成鄰近環境的輻射熱,增加室內的溫度,對於周邊環境並非是一個健康的都市設施。
甚至因為要支撐這個巨大的平台,需要設置水泥基樁。而引起對於捷運設施安全影響的疑慮。

貳、「客家文化公園」替代方案
確認這塊基地在台北生態體系的重要性,具體作法建議如下:
(一)規劃設計前的準備
1、將基地上的生態體系描述在圖面上,包括目前的樹木與生態紀錄(圖一)。
2、將基地上已經水泥化的舖面測繪在圖面上(圖二)。
3、在上述二張圖面提出園區建築行為的生態考量的規範。
4、決定文化園區未來戶外活動與需要內容與規模,參考客委會所提供的設計圖面的註記。建議將「梯田」與「茶園」的內容刪除,以免惹爭議。
(二)整體配置部份
建築物再使用的部份請客委會提出後續經營計畫,將另外討論。本文主要討論客家文化園區的戶外空間部份。
整體園區規劃設計主要是以年度活動為考量,提供一個可以孕育客家文化經驗的活動場合。優先選擇已經水泥化的鋪面作為優先考慮的基地,初步比較客委會所提供的設計圖,目前已經水泥化的部分應該足夠容納主要的活動需求。活動的外圍空間部份可以將樹木留下來,作為觀賞時的遮蔭之用,部分動線部分的植栽可以整理。
(三)自行車道部份
請市政府提供地區性自行車道系統的規劃與規範,基於市民安全與學童上下學安全的考量。作為討論使用。
路線上建議,一條是沿著汀洲路側的自行車道同時可以提供「捷運台電大樓站出口」與金門街方向的居民可以使用。
另一條園區內的自行車道建議利用目前園區內既有之「碰碰車」的基礎設施作為園區內自行車道,在橋孔部份架為棧橋就可以達到跨越堤防的需要(依據客委會所提供的圖面資料,高度與長度沒有問題),高度上可以連結到捷運通風口附近,再接到河堤上。在空間氣氛的塑造上,可以採用輕構造方式形成一條穿梭在樹林間的步道與自行車道結合的設施。這樣可以避免目前的設計需要移除樹木,影響周邊大樓住戶的安寧。

(三)跨堤平台部份
跨堤重要的目的應該是穿越堤防,因此建議設置一個「廊橋式」的堤上暫停休憩設施,這樣可以與周邊環境結合,經營二條跨越堤防之結合自行車道的廊橋,保留既有的大樹,結合穿梭樹叢的環境特色。

參、小結
這是個專業與常識經驗的判斷與討論,而不是族群意識動員的議題,請市政府相關單位展開理性的對話,共同打造一個理想的客家文化園區。

090507移樹----客家文化園區

已經成為生態體系的園區--約有二十五種鳥類出沒
梯田-茶園-自行車道-跨堤平台是移樹的因素

花博會2010主場館-新生公園的今昔

新生公園已經成林的公園-一夕之間全部樹木移光光
不只是移樹的問題-也有關於生態體系的破壞

淡江大橋--選舉年就會升起來


淡水賭城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