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都會台北的燃燒地圖

2009年9月24日

不只是種菜

不只是種菜 吳瑪悧

在台北雙年展中《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子項目〈台北好好吃〉裡,有許多來參與的志工。在分享會中,大家談到為什麼來美術館種菜,答案有許多種,但都指出了生活在城市裡的不足,以及對她的期待。

「為什麼來美術館種菜?」
--為了健康…
--為了紓解工作的壓力…
--為退休後的生活作準備…
--找回童年在鄉間的美好記憶…
--因為沒有田, 所以來美術館種…
--看到植物在手中成長、有收穫,美好愉快、又不花錢….

這些回應所反射出來的城市生活問題是:為什麼我們得要退休後才能開始種菜?為什麼我們的工作讓我們需要紓壓?為什麼童年的美好記憶不能長存在大人的生活裡? 為什麼都市不能像鄉村?為什麼生活在公寓中,不能也享有種菜的樂趣? 享受美好可以不靠消費嗎?為什麼我們得注意食物的安全與健康,它不是天經地義的嗎…?

這些問題表面上看來與《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所點出的氣候暖化不相干,但是它卻折射出我們今日生活的方式,是多麼遠離理想的與環境共生的模式。我們所認知的城市文明—不斷的把農地變成水泥地、不斷的追求最高利潤、不斷的把利益留給私人,災難、責任留給公眾的模式,就是造成氣候暖化加速的主要原因。因而對於這些問題的思考,如何轉化為我們對於城市美好生活的設計,如何規劃一個具生態觀的城市,便是《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透過人人都可參與、人人容易上手的種菜行動來思索與實踐的。

但在種菜過程中,在人面對土地時,我們學習到了兩種不同的農法,一個是使用有機堆肥,一個是自然農法。這兩者的差異,透過大屯溪自然教育農莊的黎旭瀛和陳惠雯老師,我們了解到,大自然有她自我更生、不斷適應環境、讓自己茁壯的本能,只要些微照料,是不需要任何肥料的。使用肥料某種程度其實也反映出我們對於收獲本身的汲汲營營。而且從黎老師所放映的NHK影片裡,我們也看到,許多原本質優的土地,因為過度使用、施肥,而成為貧瘠的土地…。因此〈台北好好吃〉透過種菜行動所帶來的省思,更包括了對於人類步入農耕社會,開始囤糧、賺取利益,以及因而有了充滿算計的經濟制度的回望與反省。如何將反省轉化為新的生活態度與智慧,更需透過實踐來不斷的自我檢視…。

科學家說,人類未來比較大的問題不是能源問題,而是糧食問題…。氣候暖化使得有些土地已無法種植,未來海平面持續上升,耕地面積將更減少。因此〈台北好好吃〉希望藉著分送育苗,推動把城市變成菜園、蔬果耕地的做法,邀請大家一起來幫城市變臉。希望有一天,我們所生活的城市也是個蔬果的耕地,不只有效為城市降溫,也因欣欣然的綠意,帶給人舒暢與樂觀進取感,同時也因為源源不絕的蔬果,而讓人學習相互分享,共存共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