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都會台北的燃燒地圖

2009年5月17日

090517雙溪河域治理工作坊階段性成果--河川會議

雙溪河域治理白皮書(建制中)
一、前言
雙溪河流域歷經民國九十年、九十三年的納莉、納坦風災,帶來雙溪鄉內嚴重水患,對鄉民生命財產安全產生重大威脅,水利署十河局於是編列經費,開始對幾個重大災害點進行緊急工程,台北縣政府亦跟進執行雙溪河流域的總體治水規劃。

對於公部門投入經費解決水患問題,地方居民表示絕對的認同與歡迎。但目前居民(雙溪鄉、貢寮鄉)眼見十河局以築堤防、做護坡方式來整治河川,質疑這樣的工程不但無法解決水患,更將破壞地方自然生態環境與發展資源,阻礙地方發展,對整體流域將產生嚴重的災害,於是主動形成地方組織與十河局對話,提供在地經驗給十河局參考,希望能暫緩施工、修改規劃內容。
二、啟動在地機制
居民主張雙溪河淹水的根源在於之前的諸多不當建設與任意在溪中拋棄砂石所致,所以反對以築堤防及護坡方式治水,提出「涵水、廢土移走、疏淤、洪氾」等治水建議。經聯合國水利專家李鴻源(前台北縣政府副縣長)與台北縣政府水利局長親至現場會勘瞭解規劃內容與地方意見後,均表示應重新規劃,但十河局未開啟地方參與機制,維持既有規劃施作,因此水患治理聯盟與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偕同地方居民辦理「雙溪河流域願景工作坊」,啟動在地行動機制。

工作坊是由居民與民間社團所組成,要求政府改變過去的說明會形式,建立正確的可以對話的機制。內容將探討地方發展願景、水患的成因與解決方式、與公部門協商之行動方案,辦理三次並邀請十河局、台北縣政府水利局等相關單位列席。

三、河域治理的主張
(一)為什麼為淹水?
我們觀察這二十年間雙溪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過去不曾有這樣嚴重的災害,到底是天災還是人禍?才發現原來以下幾點,是造成問題的原因!
1、不當政策
雙溪過去是個富饒的農村,農作肥美,隨處都有水稻田,並盛產大黃瓜、桂竹筍、冬瓜等作物。在政府推行廢耕政策之前,雙溪的雨水就很多很大了,但很溫和未曾有像這幾年的凶猛大水。我們認為廢耕政策讓許多水稻田消失,致使雙溪河流域土地保水率降低,是導致雙溪一連串水患問題的根本原因。

2、不當建設
民國八十五年起,雙溪開始進行北迴鐵路電氣化與福基公路兩項重大建設,這是加劇雙溪河流域水患的第二大問題!這兩大建設皆未尊重原有水文,粗暴的與河爭地,破壞原有水流路徑及土地自然洪泛調節機制,而形成中下游排洪不及向上回流,上游淹水的荒謬景象!此外,近二十年間河道逐段水泥化的趨勢,也讓河道漸漸失去調節水文的功能。

3、淤積與土方
上游水土保持功能失調,造成中下游淤積嚴重;雙溪過去因礦業所留下的礦渣在河道上形成一座「廢渣山」;鄉村幅員遼闊管理不易,有多處河道長期被工程業者違法傾倒廢土,以上三點亦是水文改變的原因。

(二)怎麼來治水?
改變生活就改變了生態,改變地景型態就改變了生活;雙溪只需要解決問題,不用改變。
1、雙溪治水的重要思維:涵水、廢土移走、疏淤、洪氾
水來了不是要讓他趕快排掉,而是要讓水被涵養在土地裡,才會養成一個富饒的土地。雙溪需要的是做好水土保持、順應水文恢復自然調節機制、確實疏淤(而不是只帶走石頭留下沙土)。
2、立即檢討不當建設
目前鐵路與福基公路都是與水爭地的不當建設,主管機關應立即檢討、恢復自然調節機制。
3、管理機制
未來地方要發展河川保護巡守機制,防止違法廢土傾倒入河道。
4、地方參與機制
任何建設一不注意都有可能改變自然紋理,導致天災人禍發生。所以未來公部門投入地方建設,應有地方參與機制,於規劃初期即廣納地方經驗與建議,避免不當建設繼續發生。

(三)「瘦田賢吸水」,傳承的在地智慧
牡丹溪出金,坪林溪出銀,雙溪是北縣、基隆的水源頭。過去曾有數萬居住人口的盛況,而今僅剩九千多人,相關地方產業也等比變少,如梯田、茶園已減少許多。以前暴雨要經過一、兩個小時水才會暴漲,且上游土壤被大雨沖入梯田茶園裡,而不會沖進河道,讓雙溪田地一直都有沃土,水涵養在土地裡要三、五天才流入河裡,正是「瘦田賢吸水」,這才是真正能治水的概念。現在大雨一來立刻暴漲,幾天不下雨又面臨乾旱。
溪水走的地方不應該封起來,要還給水。納莉、納坦颱風之前水患都沒有那麼嚴重,為什麼?是什麼加劇雙溪水患?民國八十五年以後坪林溪上游開始水溝化、興建兒童樂園、漆彈場….等建設,颱風是八十九年的事,現在還依據八十五年的河川治理線來做整治計畫。新的河川治理線正在檢討,應等檢討做完才做規劃。而河川治理線檢討速度太慢。這樣的治水規劃是不是有問題?!
大石頭可自然淘砂,但是長期都被拿來做生態工法的石籠,讓河道裡只剩沙,改變生態來做「生態工法」,讓很多原生的潭都不見了,是不是本末倒置?!很感嘆雙溪真是「多工程、多淹水、多諷刺!」

(四)願景
長輩們的記憶裡,雙溪是個物產豐饒、好山好水的地方,是台北基隆的水源頭。雙溪河的事不只是雙溪與貢寮人的事,這是大家的事。幾十年來錯誤的政策與建設,讓雙溪走了樣,河流也以同等粗暴來反應的我們的不當。期盼未來的雙溪,能面對過去的錯誤、逐漸改正,例如恢復天然水文、適當的農耕能兼具生活、生產與生態,恢復自然河道等等,建立一個以生產護持生活、生態的生活體系,讓雙溪就像台灣的江南、威尼斯!

四、關鍵問題
(一)筑提防的工程本位,不正視、解決真正問題
我們看到「提防」是十河局在面對雙溪河流域治理的唯一手段,但這真能解決雙溪淹水問題?如果可以,為什麼我們要反對?
雙溪河百年來面臨各種天氣狀況都能自然調節,我們認為雙溪需要的不是人為防範,而是回復原有的自然調節機制。正視過去不當政策、建設對自然調節機制的破壞,並檢討、復原,才是順應自然永續發展的法則。
提防是一種消極阻擋的工具,無法解決災害發生的原因只能阻擋,不但效用有限,甚至會增加問題。內水排放速度、抽水機效率能相信嗎?未來抽水機的大筆養護經費誰出?如果再淤積提防是不是還要加高?都是伴隨提防而來問題。以工程角度看來,築高提技術上並沒有問題,但雙溪將會因為這些提防而毀滅。

(二)「疏淤」是全台灣水利工程的一大騙局
十河局的幾個工程,為什麼老把河道中的土大搬風,卻總還是在河道裡?說是為了達到法令規定的「挖填平衡」,實際上是因為缺乏有效的「廢土政策」,讓疏淤後的土能運離河道。花了錢有做等於沒做,甚至還造成更嚴重的問題!「土沙是最主要的問題,因為水利單位無法解決土方問題,所以只好以工程防範的角度來做規劃」,水利專家都知道這是全台灣的治水工程所面臨的同樣問題,無法解決土方只好蓋提防檔水,將造成土方問題一日無法解決,提防就會越逐越高的惡性循環,這難道不是治水的一大騙局?!

(三)缺乏地方經驗及參與
公部門投入經費解決雙溪水患,但居民卻無奈的說這是「雙溪人的福報、雙溪人的業!」。規劃初期未廣納地方經驗作為規劃參考,而做出不符地方需求的規劃。當居民看到堤防工程才知道水利單位將堤防作為唯一手段,大感事態嚴重,而提出「疏淤洪泛」構想主動與水利單位溝通,期望能變更設計,並希望藉由水利專業來瞭解「洪泛」與「提防」兩種不同概念所產生的治水效益與風險,再來作分析判斷。治水工程既是為地方而做,怎少的了地方參與規劃與決定的過程?

五、解決問題的方法
在雙溪治水議題裡,我們發現治水不只是怎麼阻擋、快速排走的問題,而是如何讓水回到自然機制,與人共生的工作,對居民而言更是攸關生活、生產與地方永續發展的事。所以對應到公部門,治水議題若只交給水利部門則永遠無法解決問題,而需跨單位的合作,配合行政協調、軟體機制,不能只挑簡單的做,永遠在築提防。
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即是與公路、鐵路主管機關協調,恢復過去被建設所破壞的調節機制;突破不當的政策,讓河道裡違法傾倒的廢土、廢渣山應運離河道、還路給水;將水泥化的河道復原成天然河道、上游以適度的農作機制(例如水田)來促進保水。這樣一來我們真的還需要花上億元來做提防嗎?

六、小結
「福心宮的十幾戶人家將花一億進行築堤的工程,高的堤防結合寬的土堤將環繞社區一圈,阻擋了一面的洪水來襲,卻讓水從另ㄧ側漫過來,於是堤防將不是擋水淹進社區,而是當大水漫來時阻擋排水的設施。對岸的聚落則將接受更多而快的洪水衝擊,河的下游呢?將接受更大的水的能量的衝擊!」這不是雙溪特有,而是台灣普遍對帶野溪的工程方式。
第二次的工作坊主要在第一次工作坊所建構的討論框架下,進行內容的填充。討論過程中,主要是藉由在地經驗與專業提問進行辯證,一方面讓居民逐漸建構有關於雙溪河域治理的整體的討論模式,讓談論可以對焦;因此,可以引出居民的在地經驗,以描述真實的問題與行動的訴求。
除此之外,在與官員與規劃單位的對話過程中,越發看到「專業性」的失落。承辦人員的不願意修改,一定要找到長官來翻案就有可能,最後專業在「官大學問好」場域中也只能流於民粹式的回應,這樣的情況,不只是政府失能也是專業的失落。
隨著居民的質疑所啟動的「抗爭」往往一系列的荒謬劇就上場,這一陣子根據幾位參與會勘的水利署、縣政府官員與規劃者的看法,「如果是以第三者角色來看,雙溪的問題在於大量的廢煤渣佔據河道,是淤積所造成的問題」。這是一種「黑色喜劇」式的對話,也就是說官員不是來解決真實的淹水問題,而是去做一些東西,而不管目的。就像我問了規劃公司,現在如果加高堤防,可是繼續淤沙之後怎辦,他回答說:「這時候就可以談清淤的手段」。是這樣嗎?
這樣的講法令人不解,對於居民而言河域治理的目的是解決河水氾濫的問題,但是對於官員與規劃者而言,總是有一種盲點,工作的目的在於做一個合理的設計,可不可以解決問題並不是重點。
回過來看,藉由過程中的交涉,居民越發知道自己的力量與可能性,藉由工作坊的參與與整理,居民的在地經驗與對於河域治理的認識不再是片斷,從經驗所出發的提案不再是零星意見。
第三次的工作坊,將完成一本「白皮書式」的文件,作為與政府部分對話的依據。政府作為之前先認知讀讀,不要再出錯了!它記錄了居民長時間所累積的經驗與智慧,彙整了居民所看到的淹水的關鍵問題,以及到處請教專家所獲得的提案建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