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都會台北的燃燒地圖

2011年4月17日

【好文推薦】 建築的惑星/一時集合場所

【聯合報╱文/李清志】 2011/04/11
東京社區鄰里間,都設置有「一時集合場所」(防災公園)。 李清志/攝影
近日被人們討論最多的公園議題,一是「防災公園」,另一是「假公園」,都是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空間議題。

「防災公園」的思考,當然是因為日本大震災所帶來的刺激。日本長久以來飽受天災侵襲,因此全國居民災難意識十分強烈,關於防災的預備也很積極,特別是在都會地區,基於過去東京大地震與東京大空襲所帶來的嚴重傷害,災害時如何逃生?逃到什麼地方?該有什麼準備?平日就有多次的演練與計畫,所以東京市民、學童,遇到災難發生,都知道該逃往何處。

都市中的公園綠地就成為現成的「防災公園」,不同的鄰里社區居民,被規畫疏散到各自的防災公園,防災公園不單單只是一處開放空間而已,公園內多有逃生補給品與克難生活用具,更重要的是,城市中的「防災公園」在周邊還設置灑水設備,緊急時可以在公園周邊形成一道水幕,保護公園中避難的人們,不至於遭受城市火災的侵襲,整個防災思考非常周密。

東京社區鄰里公園經常可以看到「一時集合場所」的標誌,代表著此處是附近鄰里居民災難發生時的避難空間,不管是大人小孩平常就有演練,都很清楚避難的路線,以及該前往的防災公園地點。事實上,這樣的規畫也讓災難中失散的家人,可以有機會在固定地點找到彼此。
反觀國內對於防災計畫與演練,相較之下顯得毫不重視。日本發生地震後,台北市政府便告訴大家,我們也有「防災公園」(但是卻沒有人知道在哪裡),每個行政區都有一座防災公園(這樣夠嗎?),市民其實想知道的是,到底災難來臨時,我們該逃到哪裡避難?

在社區鄰里間,應該規畫有自己的「一時集合場」(防災公園),讓民眾可以就近避難,並且規畫哪些里鄰居民該逃到哪個「防災公園」,平常就要演練熟悉,災難發生時才可以鎮定地逃生避難。以目前的實際狀況來看,我們的「防災公園」只是計畫上的紙上談兵,而且草率而不實際。誠實地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說,我們的「防災公園」計畫根本是作秀用的,很難派上用場!

如果政府單位無法為市民規畫出避難空間,台灣的民眾只好自求多福,自行想辦法研擬自家的避難路線與地點,每一家自己準備好逃生背包,教導孩子災難發生後的逃生路線,以及你們自家的「一時集合場」,最好是每個月進行一次演習,好熟悉路線,災難發生時也比較能夠鎮定應付。過去台灣人對於災難的預防總是漫不經心,但是面對末日般頻繁的天災地變,我們的確應該加強防災意識,或許在未來的災難中,這些準備可以幫助自己及家人存活下來!

 轉錄自UDN聯合新聞網 2011/4/1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