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都會台北的燃燒地圖

2011年4月7日

【好文推薦】以古蹟態度保存華山車站刻不容緩!_ 洪致文

台北市地上原地現存最古老的火車站「華山車站」,面臨台北市政府為了花博的市容門面而將被拆除,引起鐵道迷與文化界的呼籲搶救。文化局曾邀文資委員會勘,認為建築並無保存價值,決定不指定古蹟,也不予登錄歷史建築。雖然文化局在整個處理過程中都是「合法」地照著規定走,但是華山車站的價值不在它的建築形制或者建築語彙,而是在它的「時代意義」。當台北市拆光了所有老車站,而僅存這一棟歷經二次大戰戰火的老站房時,還有什麼理由要拆它只為了市容的「好好看」呢?

看看台北市文化局為了「迎回」流落在彰化台灣民俗村的新北投火車站,還連署發起募款運動,寫著「搶救台北古蹟,有您一份」。這份諷刺的文宣,其實內情是當年台北市拆光了淡水線所有的老火車站,台灣民俗村有心細細拆解搬走才得以倖存。台北市政府現在想要迎回老車站,除了跟市民募款之外,該檢討的不應是當年沒有文化保存的疏忽嗎?現在,眼前就有七十多年歷史的華山車站,卻不知道搶救。讓人不得不懷疑,保護台北古蹟「有沒有文化局一份」呢?

華山車站的歷史,牽動著臺北的鐵道記憶。在1901年8月25日第二代的「台北停車場」開始營業後,原本清代的台北火車站位置,初期被改稱作淡水河岸貨物取扱所,1902年後改稱大稻埕乘降場、乘車場,直到1915年8月起停辦客運,改由新設的北門乘降場(1923年廢止)取代。可說是台灣鐵道「源頭」的大稻埕驛,在1915年客運停辦後,便一直維持著貨運業務,直到1937年12月這項業務轉由新設的樺山驛取代而正式走入歷史。

樺山驛就是後來的華山車站,它的名稱由來,乃其位置位於樺山町,亦即為了紀念日本領台第一任的樺山總督而得名。這個貨車場,一直使用到臺北鐵路地下化時才廢止,相關的鐵道遺跡與鐵道場站,因部分區域變為地下化的隧道出口之故也隨即拆除。最後殘存的一些設施,則在2009~2010年陸續拆毀,例如華山車站的臺北地上最後僅存蒸汽火車加水煤台,便在2009年中被拆。

至於華山車站本身,原本也在拆除的危機中。因為當時已有七十二年歷史,建於1937年的華山車站,被臺北市文化局認定未達古蹟與歷史建築指定標準,所以只要「整體規劃時,請規劃單位將華山車站的歷史元素(如鐵軌、月台)等意象,納入設計考量,以展現本區之歷史意義」即可。這樣的決議,便可能會葬送台北市目前地上唯一原址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一座火車站!

依照文建會出版的「臺灣中小經典車站建築圖集」中指出,華山車站為近世樣式建築,因此和其他近世樣式的客運車站相同,皆使用磁磚貼附外牆,以洗石子裝修部分細部及線腳。但由於該站為貨運辦公室,因此建築設計簡單樸素,除了雨庇略有加強水平線條的效果外,並無明顯的建築風格語彙之出現。但這卻無損於這棟建築,是台北市現存最後處於原地的最古老火車站!

所以,台北市文化局若只用建築外觀去評斷文化價值,因產業建築未必有傲人與驚人的建築設計,便可能忽視它的存在意義。特別是此車站已經是台北市唯一歷經二次大戰戰火而仍存在的車站建築,怎麼看都應當是有保存的價值才對。

台北市文化局可能在審查時疏忽了一件事,台北因為都市發展且早年缺乏遠見的關係,幾乎拆掉所有的老火車站,這是台北市民的悲哀!唯一還留的淡水線新北投車站,是拆解後送去彰化的台灣民俗村保存。台北市想要搬回來,人家還不一定願意鬆手。所以,現在北市內真的「現存」,且「原地」存在的火車站中,華山車站這一棟是最老的。但因為臺北市文化局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14、15條、臺北市市定古蹟指定及廢止審查作業要點以及臺北市歷史建築登錄及廢止審查作業要點籌組專案小組,於2009年4月9日辦理「舊台鐵華山站文化資產價值專案小組鑑定會勘」之結論為:
一、 不指定古蹟不登錄歷史建築。
二、 未來本區進行整體規劃時,請規劃單位將華山車站的歷史元素(如鐵軌、月台)等意象,納入設計考量,以展現本區之歷史意義。

市府認為,「華山車站」業已依據相關法令程序完成審查作業。因此,在市府掌控下獲得古蹟或者歷史建築地位之機會可說相當渺茫。這樣的結果,其實因為有台汽北站的前車之鑑,未來的保存實在令人擔憂。因為,即將百年的原台汽北站老建築,雖是臺北後站附近現存唯一即將百年的貨運倉庫產業遺跡,文化局一開始雖列為歷史建築,但在業主要求開發的商業考量下,還是被文化局解除歷史建築指定,恐將在完全無文資法的保護下被拆除變為商業大樓。

其實,臺北市在鐵路地下化後,這十年來鐵道文化遺產快速被剷除,市政府文化局在「專業」考量下配合都發局的「政策」,一一抹去臺北人的鐵道記憶,而這二年來更是加快速度地毀滅。每次碰到鐵道相關遺構時,文化局總是強調在「程序完備的專業考量」下,不列古蹟也不設為歷史建築,僅憑都發局的口頭承諾,未來會保存並加強「鐵道意象」。類似的作為與承諾,日前又在松山菸廠第一至五號倉庫,靠近原本縱貫線側的貨運月台重演。為了都發局的道路開闢,菸廠內重要的鐵道運輸月台,竟被硬生生削去,鐵道與枕木散落一旁,同樣的承諾是:「未來會注意鐵道意象的塑造」。

臺北市民可以看看市府前幾年做出來,在北市太原路口的後站鐵道懷舊廣場是怎樣的「鐵道意象」。老臺北人都知道,後車站的月台原本是第三月台,停駛時則因月台增建而一路退為第六月台。這個市府造出來的「鐵道意象」,居然搞成一個第二與第三月台的怪胎,而擺放的火車,居然是從花東線搬來的山寨版車廂。沒有歷史考據,也不重視真正的庶民記憶,做出來的鐵道意象,就是一種菁英的文化「懷舊想像」。

臺北市府最自豪的剝皮寮歷史街區,正是這種意象塑造最經典的代表。市府將原本的住民趕走,再把老街用文化菁英觀點,包裝成新的歷史街區,塑造成「新的古蹟」。這樣的概念,其實與庶民記憶差距甚遠。如果臺北市文化局真的要重建臺北的鐵道意象,不妨熟記馬總統競選時對於鐵道文化的政見承諾:「鐵路文化資產是許多個人以及社會共同的回憶;一個城市或國家的深度,取決於他們面對這些回憶的態度」。如果,以荒謬的想像去塑造鐵道意象,那還不如把美好的印象留在記憶中。不過,歷史將永遠會記得,是哪個市長任內毀掉這些城市的鐵道記憶與古蹟。

(本文為2009年六月華山車站拆除事件時所作
後續延伸閱讀:華山車站變成這種OOXX的樣子 )


作者:洪致文(鐵道研究者、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副教授)
個人部落格: 飛行場測候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