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都會台北的燃燒地圖

2010年10月6日

「如果沒有花博」 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樹與綠地─蘇貞昌的綠皮書政策

「如果沒有花博」 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樹與綠地─蘇貞昌的綠皮書政策 )
陳淑華blog

郝龍斌任內引以為傲的花博會,最近因為一連串的花價過高、工程採購弊案引發的「花風暴」,早已讓市民對這個活動在還沒開展之前觀感不佳,而郝龍斌缺乏積極、正面的態度來處理問題,更沒有清楚說明疑點,只弄了一個欺騙小孩手段的「花博顧問團」護航,對於這個”政績”,誰也不可能買帳。

辦個國際花博會,究竟可以為人民帶來什麼直接的好處?是讓我們有個更大的空間去欣賞花園、植栽嗎?要散步遛狗、走馬看花,大安森林公園、陽明山都是不錯的選擇。還是能帶來多少經濟效益?刺激觀光?我認為還有其他方式絕對比花博的「花而不實」。如此金額龐大的超大型活動應該要連結起城市的長期願景。然而,沒有人知道花博會為台北帶來什麼長遠的改造視野,沒有人知道在一場熱鬧之後,一百億將會留下什麼。而且,在這個龐大城市節慶的規劃過程中,市民沒有機會充分參與,沒有機會拋出他們對城市的想像與期待。


花博宣稱的三大目的是:
一、表現園藝、科技與環保之技術精華;
二:達成減碳排放等環保目標;
三:結合文化與藝術之綠色生活。

但市府的許多作法根本與其宣稱理念背道而馳。
首先,這個號稱生態與綠化的活動,卻移植了一千多棵美術公園及中山公園的樹木。這種砍樹種花的邏輯,以及興建大量花俏的展館(和可笑的行動巨蛋)來展現減碳 排放理念的矛盾邏輯,令人完全難以苟同。如果這一百億預算拿來種下成千上萬的樹,不是更能綠化城市、降低排碳嗎?

或者,如果能將二零二兵工廠溼地規劃為一個生態園區,不是更能成為我們呈現給世界的一個美麗城市奇蹟嗎?
看看蘇貞昌的政策綠皮書吧!

種樹、愛花、護草,進步的城市必須有一套綠色基礎建設(green infrastructure)的長期計畫!

在綠色基礎建設中,最關鍵的莫過於公園綠地,高品質的公園綠地可以促進社區發展與社會連結。公園綠地的品質,已經影響到市民的認同感,甚至一個城市在生活、工作、觀光、投資的吸引力!台北市的公園綠地覆蓋率只有7.27%,亞洲的新加坡公園綠地覆蓋率11.11%,日本的東京在1996年時,就以銀杏為市樹,並做成市徽,展現其追求綠色城市的意志。

美國的各大城,包括紐約、芝加哥、波士頓等,都以綠色城市自許,都訂定植樹的目標。在波士頓,要砍伐一棵樹,還要舉辦聽證會(Tree Hearing)在台北市,樹高20公尺或樹胸圍2.5公尺以上者,才列為保護樹木。

關鍵研究各國城市綠化成果者發現,主政者的決心是都市綠化成功與否的第一關鍵,因為一般國家法律或施政計畫沒有規定提供品質良好的都市綠地,所以,綠地的成績,完全取決於主政者的態度。

策略一:檢討都市計畫,讓公園綠地覆蓋率從個位數到十位數
策略二:綠美化單位事權整合統一
策略三:十條林蔭大道,甚至更多(羅斯福路一至四段、中華路一段、信義路全線、新生南路與松江路全線、南京東路全線、承德路全線、艋舺大道、忠孝東路六至七段、經貿一及二路、三重路、內湖路一段、成功路二至五段)
策略四:全面增闢綠色廊帶
策略五:制訂綠色基礎建設中長期計畫
策略六:公共工程立面全面植生綠化
策略七:讓土壤恢復呼吸
策略八:廣植樹木,並改正護樹觀念
策略九:閒置或低度利用公地活用、增加公園綠地
策略十:分隔島選用好維護、好管理之多年生植栽
不論是生態環保還是能源的節約,有很多事值得我們去探索或以國外的成功經驗為藉鏡。每個人都有能力幫助自己的城市、我們的國家,城市的綠化全看主政者和人民是否有一顆綠色的心,台北需要和更多的樹木與綠地為伍,治水、減碳、美化都可以做得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