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搜尋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都會台北的燃燒地圖

2010年6月25日

痛恨炒房 堅持一屋換一屋

2010-06-20 工商時報 【馬婉珍】

 鍋貼大王、四海遊龍董事長李幸長,坐擁兩岸三地300多家據點,買房子的觀念卻始終如一,他認為房子只是提供單純的居住需求,不可用於炒作的投資工具,儘管他已從當年躺在忠孝東路抗議高房價的無殼蝸牛,晉升為事業有成的大老闆,卻仍堅持一屋換一屋、一次持有一間房子,因為他強調,「炒作房地產,等於是把獲利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是不道德的行為。」

 李幸長家境窮困,年輕時北上工作,收入也曾有一搭沒一搭,他當過建築業的工地主任,因此深諳房地產的謀利之道,但他不以此為志,李幸長認為,上班族終其一生掙錢,頂多賺個2,000萬元,但炒作房地產,可在一買一賣之間就能賺到2,000萬元,不僅對國家社會沒有貢獻,有些人還因嘗到暴富的果實而瘋狂炒作,造成辛苦打拚的上班族受害,一輩子買不起房子,這種炒作房地產的行逕並不道德。

獲利不該建築在別人痛苦上

 李幸長說,股市、基金等投資工具,賺賠都是自己的錢,並不會影響別人的生活,但若把房地產當作投資工具,會牽累到自住民眾買不起房子,萬萬不可。

 1980年代,李幸長當時是小學老師,在1987年時以60萬元買下北縣中和的房子,他的自備款12萬元、貸款50萬元,月繳房貸3,000多元,年底國泰建設以高價標下北市南京東路三段的國有地,帶動房價飆漲,1988年李幸長的中和房子漲到160萬元,他很開心地賣掉房子,賺了100萬元,暫以租屋方式、等待房價下跌再買屋。

 但那時房價持續飛漲,在1年半之間足足爆增5倍,李幸長擔任教職的薪水雖不低,仍舊無力購屋,他這才發現,在金錢遊戲的弱肉強食之下,竟然連中產階級也買不起房子,淪為新貧階級。

 此外,對於自有一棟房子的民眾來說,房價攀升只不過是紙上富貴,未來換屋時,仍必須以較高的價錢買新的房子,毫無利潤可言,並未達到「全民皆富」,於是李幸長憤而揭竿起義,露宿忠孝東路街頭,抗議高房價。

 1990年代,李幸長基於「家人彼此照顧」的需求,選擇在北縣中和、岳母家附近買房子,他以大約800萬元買下53.4坪的電梯大樓,今年初因兒子女兒的同學多住在北市天母,所以1,200萬元賣出舊房子,在天母以1,700萬元換購一間47坪、屋齡31年的老公寓,再加上管線翻新、添購家具等,購屋資金共2,000萬元。

 身為集團老闆,以李幸長的經濟實力,大可再多貼個3,000萬元、在天母買電梯大樓,甚至砸下2億元住進帝寶豪宅,但他秉持初衷,堅持房子終歸要給人居住,而不是投機取巧的工具。

 李幸長以英國為例,1915年時,英國房價飆漲,當時英國民眾根本負擔不起,於是女工群起罷工,並與家庭主婦聯手抗議高房價,英國政府在壓力之下,將「住宅」產品重新定位,房地產屬於一種「社會權利」,不可用它來弱肉強食、或視為炒作工具,日後歐洲各國皆跟進,長年以來歐洲房地產走勢平穩。

空屋率高 房價飆漲沒有道理

 再以產品漲價的理論來說,李幸長認為,產品供不應求才會漲價,但目前台灣房地產的空屋率高,等於是供給過量,更沒有向上飆漲的道理,而有些投資客炒作精華區房地產,李幸長更感嘆說,囤積民生物資是不合法的,但囤積房子這類巨額民生物資,政府卻無法可管。

 以現今正夯的「都市更新」話題為例,李幸長指出,「都市更新」只是「都市計畫」中的一小部分,若老公寓都更可獎勵容積,那麼以整體「都市計畫」而言,其他的交通建設、綠地公園等公共設施,也應監督政府改善。

房地產業已脫離居住需求

 然而,目前市場卻只是一味地炒作「都更」,使老公寓房價飆漲,在老公寓、豪宅房價皆漲的「比價效應」之下,勢必帶動其他的房地產上漲,但台灣又缺乏像新加坡、香港提供完善的「公共住宅」政策,李幸長認為,台灣都會區房地產已脫離原本的居住需求,瘋狂炒作獲利,只會讓高房價持續成為民怨之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