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2010.05.16 03:20 am
政府擬將南港202兵工廠的土地開發為生物科技園區,以及交由民間企業開發為營運總部,結果引起非常大的爭議。作家張曉風女士為此甚至下跪向馬英九總統請求,希望不要開發這塊台北市最後一塊大面積的綠地;瞿海源教授也質疑,開發計畫夾帶了巨型企業龐大的利益。面對這麼多的質疑,政府最初似仍採取應付或抗拒的態度,目前則已表示應再進行環境影響評估。但環評即使不是緩兵之計,也不是面對這項爭議的正確方法。這項爭議應該由國家整體發展策略和資源最佳配置的層次來思考,政府不能把這個責任推給環評委員。
這項爭議或類似的其他爭議,都可分成四個層次來討論。第一個層次是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選擇,我們是否要為經濟發展而犧牲環境品質?第二層的問題是這類特定開發計畫對環境的傷害,是否大於社會所願接受的程度?第三個層次是由全國的利益來看,我們是否有利益更大的替代方案?第四個層次則是在具體的做法中,是否公平地分配利益或圖利特定人士?
在第一個層次,國人已有普遍的共識,認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應要兼籌並顧。不過,行政院長吳敦義對此卻似有些誤解。反對開發202兵工廠沼澤綠地的人士並未反對經濟發展,也未反對所有其他可能的開發計畫,吳院長卻曲解他們的主張,而說他不能接受張曉風女士的意見,因為「假如台灣全部保留濕地,經濟能發展嗎?有就業機會嗎?」這樣曲解別人主張的做法不夠誠懇,反而會被人認為是在掩飾什麼。所幸,吳院長目前已改口說,這項計畫應做環評,所以將暫緩執行。
然而,環評也只是第二個層次,也就是單就這塊地或這項計畫來看,是否符合我們對環境保護的要求。環評委員並沒有權責也沒有足夠的資訊去思考第三個層次的問題,即我們有沒有替代方案比這項計畫更符合國家整體的利益?這更高層次的思考不僅是政府的責任,也常是解決爭議的正確方法,但政府好像並沒有思考這個層次的問題。
從資源和環境的角度來看,像202兵工廠這樣的土地沼澤在台北市是稀有而珍貴的,但在台灣很多其他地方,也有很多相似、卻沒多少價值的土地。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台灣的發展和就業機會已過度集中在北部,而造成相當嚴重的失衡。所以,政府值得多下功夫去找尋中南部其他地點,取代202兵工廠來進行生物科技園區等計畫。
相對地,中央研究院翁啟惠院長之生技園區要在中央研究院附近才能爆發研究能量的說法,卻不免遭到本位主義似乎過強的批評。即使如翁院長所說,要配合目前中研院、台大和榮總的人才,那也只須在台北地區找地,而不一定要在202兵工廠。翁院長說的「轉譯研究」若真的非和中研院養的白老鼠在一起不可,那也可在中研院內找到地方。至於目前計劃在202兵工廠蓋的其他設施,包括學人宿舍和產業育成中心,翁院長未提到,我們也看不出除了私人利益之外,有什麼非蓋在202兵工廠不可的理由。翁院長關心中研院和其員工,但這是國家的重大建設,未來還可能帶動更大的發展,因此政府要思考未來可以為國家產生最大利益的地點,不宜遷就目前已擺在中研究的人力和設施。
至於這塊稀有土地交由民間開發是否圖利財團的問題,我們覺得政府最好避嫌。這種大面積開發只有大財團有能力承接,因此即使是公開標售,也和二次金改一樣難逃圖利財團的指責;更何況若是私下交給特定財團,那就是跳到淡水河也洗不清人民的懷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